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要求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對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罪當判處死刑的,,要堅決判處死刑”,。
嚴厲的懲戒并非始于今日,然而食品問題并未得到多大改進,。來看一條2001年4月16日《北京青年報》的舊聞: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通過了關于辦理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作出規(guī)定——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被食用后,,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guī)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生產(chǎn),、銷售的有毒、有害食品被食用后,,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造假者必須付出生命成本,,代價已經(jīng)無法再高,,造假者為何不畏死?
以引起全球關注的三聚氰胺奶粉案為例,,有犯罪者被執(zhí)行了死刑,。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執(zhí)行死刑的命令,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9年11月24日對“三鹿”刑事犯罪案犯張玉軍,、耿金平執(zhí)行死刑,。被告人張玉軍罪名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告人耿金平犯生產(chǎn),、銷售有毒食品罪,。刑事責任到此為止,四位原三鹿企業(yè)的高管,,幾位生產(chǎn)者,、銷售者等人被判刑,被判刑者中包括一名金河奶源基地送奶司機,。此后,,在各種或明或暗的維持穩(wěn)定的努力下,,從三聚氰胺開始的食品安全反思、社會誠信反思草草收場,,喪事當成喜事辦的典型就是強調善后處理工作的得當,,強調賠付的及時,而三鹿廠在上級部門的重視下被三元收購,。
質監(jiān)部門的責任只字不提,、三聚氰胺的生產(chǎn)鏈條只字不提,那些以吃不死人為標準制造添加劑的“科學家”們被輕輕放過,。更有甚者,,媒體報道一位問題奶粉受害幼兒的父親,因“涉嫌利用媒體惡意報道”,,向相關企業(yè)“提出巨額勒索”而獲刑5年,。
不難理解,為什么出臺了《食品安全法》仍然難以降低食品安全擔憂,,為什么2009年年末三聚氰胺奶粉居然卷土重來,,原因是有一股相反的勢力,在極力為肇事者降低成本,,同時為維權者增加成本,,以抵銷法律的效應。如果維權者的成本增加到遠遠超過肇事者成本,,那法律只能產(chǎn)生負面效應,,說是白紙一張都是輕的。因為,,此時貌似公正的法律的存在是對弱勢者與維權者的辛辣嘲諷,。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已經(jīng)研究證實,一項規(guī)則要受到尊重,,必須讓進入法網(wǎng)之內的違規(guī)者替所有逃脫者承擔成本,,另一項研究證明,如果一項規(guī)則必須為30%的人“法外施恩”,,就形同虛設,,而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案例中有多少人被“法外施恩”?此時,,人們對于被判刑者的感覺就是,,一個出頭的椽子,誰讓他沒有后臺,?此等猜測大行其道,,是我們社會的悲劇。
食品造假并非任何一個社會的專利,一個世紀以前的美國同樣如此,。20世紀初,,美國產(chǎn)品造假猖獗,食品,、醫(yī)藥無所不包,,報紙每天揭露產(chǎn)品摻假事件:即使是知名百貨商店出售的餐具含銀量也不像廣告上宣傳的那樣足,它們出售的胡桃木家具實際上是橡樹制成的,。面對怒不可遏的消費者,,面對天天揭黑的媒體,1906年6月30日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批準的《純凈食品及藥物管理法》,,于19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1927年國會決議建立食品、藥物,、殺蟲劑管理局,,1930年改稱聯(lián)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由農(nóng)業(yè)部管理。
如今美國的產(chǎn)品早已擺脫了信用的陰影,,其他國家的出口商也很少敢在美國以身試法,因為監(jiān)管機構毫不徇情,�,?梢姡灰蓢栏駡�(zhí)行,,只要有天價民事賠償,,即使不用死刑,也能讓食品安全真正安全,。而法律嚴到極致,,食品仍不安全,只能說徇情與挾帶私貨者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