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端硯最初純粹是書寫的工具,并非一早就成為收藏品,。因端硯發(fā)墨殊快,、研墨不滯,、出墨細滑、墨不損毫,,深得書寫者喜愛,,“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李肇《唐國史補》)。到了唐中葉,,相傳一老硯工得到神啟,,開始在硯臺上精刻各種祥禽瑞獸紋飾,端硯也就逐漸從實用品演變成工藝品,。此后,,嶺南人獨特的工藝文化賦予了端硯雕琢精妙神逸的風(fēng)格,加上端硯石質(zhì)堅實細膩,、石品變幻豐富,、石材稀罕珍貴,更彰顯端硯珍貴,,于是官貴墨客,、商賈達人爭相收藏,端硯鑒藏才蔚然成風(fēng),。到后來,,“家財萬貫,端硯一方”的美譽也不脛而走,。
史上名人雅士愛端硯,、用端硯、藏端硯的傳說很多,。武則天常以端硯作為賞賜之物贈與大臣,,包括狄仁杰在內(nèi)的臣子們多有受到饋贈。后世米芾,、蘇東坡,、周敦頤等文人雅士皆有鑒藏端硯美傳,現(xiàn)代的毛澤東,、朱德,、習(xí)仲勛、郭沫若,、趙樸初,、齊白石、吳昌碩等人都有鑒藏端硯或者親往端州鑒賞端硯,。這些傳說,,使到端硯的鑒藏價值與日俱增,賣價一路走高,。尤其是一些名人,、名石制硯或名人銘硯,、用硯,則因與主人的名氣相關(guān),,價值成倍增長,。前些年,有的文人硯甚至拍賣到上千萬之高價,。
今日之肇慶,,端硯制作、流通已是成行成市,,日新月異,,業(yè)者逾萬,產(chǎn)值逾10億,,聲名遠揚,。但是,仔細琢磨端硯目前鑒藏狀況,,也有一些隱憂,。首先,是規(guī)模不大,,就產(chǎn)業(yè)而言,,端硯比起同在肇慶的四會玉雕,大有被其后來居上的勢頭,。其次,,是高端不高,,作為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近年來在一些拍賣場合,單硯賣價時常遜色于澄泥硯等其他硯系,。再次,,是鑒藏不熱,就當前收藏?zé)岢倍�,,端硯收藏遠未達到應(yīng)有的熱度,,未算時尚收藏,更無法與陶瓷,、字畫,、玉器等相提并論。端硯的鑒藏歷史已經(jīng)走過了1000多年,,到如今,,是隨著寫毛筆字人數(shù)漸少而逐漸式微?還是隨著盛世興收藏而走出新天地,?這一問題,,已經(jīng)歷史地擺在我們面前,。
一種物件,要從收藏品發(fā)展到時尚收藏品,,一般必須具有四大支撐,。一是鑒藏文化的普及性,有一套廣為傳播的講究,;二是制作工藝的高端性,,在同儕中獨具一格;三是原材料的稀缺性,,稀缺而不斷絕,;四是鑒藏市場的發(fā)展性,入市門檻不高,,但增值前景可期,。這幾方面,端硯都不同程度具備,,也都不同程度有待發(fā)掘,。
近年來,端硯的工藝化,、鑒藏化取代實用化似乎是一種明顯的趨勢,。但從歷史、藝術(shù),、鑒藏等多個角度來冷靜分析,,端硯的核心價值還是在于文化深處,切不可讓表面趨勢掩蓋了端硯真正的魅力所在,。
首先,,端硯的所有價值,都根植于研墨,、發(fā)墨這個實用的根本,,附著于寫字、畫畫這個用硯的過程,,否則就是石雕,,就不是端硯了。不管史上還是當今,,幾乎所有書畫名家都十分認可的是,,端硯研的墨,其獨特的書畫效果至今沒有一種人工合成的墨汁可以代替,�,?梢哉f,只要中國書畫的獨特水墨意境在,端硯的實用價值永不可取代,。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最容易被忽視,卻千萬不可忽視,。其次,,端硯的風(fēng)骨來自于文人的風(fēng)骨。中國歷代文人的清高,、飄逸之風(fēng)早已附著于端硯的收藏品位,,氣韻重于技藝,品位高于器形,,不能簡單以端硯的石眼多寡,、硯石大小、雕工繁簡來衡量端硯的品位,。歷次高端拍賣,,能拍出天價的端硯都是文人至愛的神品,而不是高大全的巨制,。再次,,雕琢技藝和奇思巧構(gòu)是端硯重要的附加值,這一技藝,,是點石成硯的點睛之筆,。但是,技藝的發(fā)揮是基于研墨發(fā)墨的基本功用和文人風(fēng)骨的基本精神的,,決不能作為純粹技巧的賣弄,。清人施閏章就曾指責(zé)極端工藝化使端硯脫離了原有意義,“愈工愈俗,,是為石災(zāi)”,。
基于這一分析,推進端硯創(chuàng)作、鑒藏的發(fā)展,諸如題材研發(fā),、收藏拓展,、名硯升值等方面,就大有可為,。而簡單靠封坑堵洞,,或者片面追求高大全來拉高端硯的價值,終究不是辦法,。
題材研發(fā)問題是今人能夠有所作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tǒng)端硯題材,沿用多年,多多少少存在單一重復(fù)的問題,,特別是龍題材,、大題材、俗題材的泛濫,。龍紋飾是中華圖騰,,用之無可厚非,但龍畢竟不是俗家之物,,且到處都是龍,,早已審美疲勞。大題材指的是貪大求全,,器形上動輒上百千斤,,題材動輒萬里長城、千載江山,、百鳥群駿,,結(jié)果個性不彰、文氣不足,。俗題材是指停留于大家慣用的龍鳳麟,、福祿壽、松梅竹等等,。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人畫的清高飄逸和工筆畫之精妙傳神,都很適宜入硯刻,,這是追求“雅”的路線,;佛家之修為、悟道,、故事也很適宜入硯刻,,這是追求“禪”的路線;民間習(xí)俗中,,也有很濃地方色彩的吉祥如意紋飾可供選擇,,這是追求“俗”的路線。這三者之間也不必非此即彼,,可以相得益彰,。
收藏拓展。過去端硯收藏幾乎只是文人墨客的雅事,,現(xiàn)在則必須進行拓展,。從外銷內(nèi)需的角度看,還是要重點立足國內(nèi)中產(chǎn)階層,,瞄準購房裝潢,,追求用擺兩得,在最大的收藏群體中拓展目標客戶。這一部分群體,,大多向往風(fēng)雅,、追求品位。而端有大方端莊,、言行有端之意,;硯與彥同音,彥乃文彥,、文采之意,,家有端硯,也就象征書香人家,、尊貴端然之意,,這一吉祥意頭推介得好,端硯應(yīng)該容易進入這些家庭的博古架,、寫字臺,,形成一道新的收藏風(fēng)景線。這方面,,端硯的題材之變也要考慮這一階層的喜好,,要雅俗共賞之中帶一定品位、雅氣,,就算走“俗”路線,,也要側(cè)重與智慧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題材,如文殊菩薩,、文曲星,、文昌星、孔圣人等,。
名硯升值,。名人硯以及相關(guān)的故事,是附加于端硯身上的重要收藏價值,。歷史上的名硯,,大約有名石成硯、名人制硯,、名人銘硯,、名人用硯、名人藏硯五種,,都是保值升值的重要因素,,要注重這方面的推介、渲染,、傳播,在各種拍賣會上不斷出彩。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未來,,注重打造新的名硯。譬如:加大培養(yǎng)力度,,不斷推出名師,,通過名師出名硯;加大策劃力度,,組織行業(yè)鑒石,、賽硯、競技,、拍賣活動,,保持名硯傳播熱度;加大統(tǒng)籌力度,,組織書畫藝術(shù)等方面名人參與銘硯,、用硯、藏硯,,創(chuàng)造新的附加值,,打造未來型名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