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大型美食類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開篇字幕上提到的美食總顧問有兩位:沈宏非和蔡瀾,。沈宏非的文字讀過不少,但是關(guān)于美食的不多,,上次讀他的書還是情感專欄,,嬉笑怒罵,作為一個新派美食家,,有點不務(wù)正業(yè),。蔡瀾先生更不用提了,說他是美食家是屈才,,曾經(jīng)供職于邵氏電影公司,,是電影制片人,是監(jiān)制,,是編劇,,是商人,美食家更是副業(yè),。不過,,想想這樣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都不是專職的美食家,可想而知,,現(xiàn)如今其他的美食家又都是什么貨色,。 汪曾祺曾經(jīng)編選過作家談吃的系列文章。他四處組稿,,編到最后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這些美食家寫文章,談大菜和名菜的越來越少,,談小吃的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一個是名菜大菜不好寫,,山東的蔥燒海參,,只能說是蔥香撲鼻而不見蔥;蘇州松鶴樓的乳腐肉,,只能說嫩的像豆腐一樣,;四川的樟茶鴨子,,只能形容鴨肉酥爛,有樟樹茶葉香,;鎮(zhèn)江的刀魚,只能說鮮,!這些名菜吃下去容易,,想繪聲繪色描繪出來就太難了。還有一個原因,,現(xiàn)在的美食家,,沒幾個是真正懂吃的,美食家看著下筆千言,,洋洋灑灑,,大都是抄古書、述菜譜,,掉書袋而來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吃貨,沒有切身的美食體驗,。說白了,,其實就是囊中羞澀,吃不起,,美食家一般都是寫完美食專欄,,然后自己煮碗面,吃點豆腐,,湊合就打發(fā)了,。 想想那些老派的美食家,梁實秋,、唐魯孫,、汪曾祺、王世襄,、逯耀東,,哪一個不是吃有淵源。不說別人,,經(jīng)�,?床虨懴壬拿朗彻�(jié)目的觀眾都知道,他幾乎熟悉世界各地的美食,,每到一個地方都去菜市場了解行情,,而且廣結(jié)好友,各種膚色的大廚認(rèn)識一大把,。沒有這種吃遍寰宇的經(jīng)歷,,沒有這種嘗試各種菜式的經(jīng)驗,,怎么能配稱美食家。還有唐魯孫,,滿洲旗人,,皇族貴胄,官宦世家出身,,平素接觸到的基本是前朝遺老,,北洋貴游,如梁鼎芬,、袁寒云之輩,。這樣的出身,這樣的吃貨,,豈是那些整天混跡于街頭小館,,二兩小酒,三串烤腰子就輕易打發(fā)的美食家能望其項背的呢,? 就這樣的貴族出身,,唐魯孫還不敢稱美食家,只說自己是個饞人,�,?墒沁@樣的饞人,羞死那些整天抱著袁枚的《隨園食單》翻譯成大白話的美食家,。真正的美食家要能吃,,會吃,好吃——最重要的還要會記錄,,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看《舌尖上的中國》,,想起那些老派的美食家,,即使他們的時代已經(jīng)沒落,他們身上也承載這一個過往時代對美食精致而細(xì)膩的幻想,。他們筆下描述的那些美食,,凋零的早已化作塵泥,保留下來的也早已面目全非,。但仍然能感覺到文字的生命,,那些用生命感悟出來的對美食的熱情,一直停留在我們的唇齒之間,,令人回味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