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錢幣收藏者較為關(guān)注的都是“袁大頭”,、“龍洋”等我國傳統(tǒng)機制銀幣,,對明清銀錠的投資收藏則不太重視�,?山鼛啄陙恚車H黃金價格影響,,白銀價格大幅飆升,,銀錠收藏形勢峰回路轉(zhuǎn)。在國內(nèi)春秋兩季藝術(shù)品郵幣專場拍賣會上,,中國古代銀錠脫穎而出,,受到了投資收藏者的追捧。
銀錠源遠流長,,明清精品迭出
銀鋌大約出現(xiàn)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銀貨幣的形制以銀餅和銀鋌為主,,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銀貨幣的使用范圍更廣泛,,宋代和金朝銀鋌在各地出土較多。宋代銀錠形制以鋌為主,,與唐銀相比形態(tài)變寬,、變厚,正面四角微翹,,呈砝碼形,,兩頭兩個圓弧成束腰形,遼,、西夏,、金的銀錠形制與宋差異不大;元代的銀錠形制則沿襲了金朝的銀鋌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圍有多道絲紋,。
自明代初期起,,銀錠鑄造有了顯著的發(fā)展。明代銀錠形制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為突出,形成一個雙翅,。
明代奠定了以后歷代的白銀流通局面,,今天人們所見的銀錠,大都以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這主要是因為這段時期的銀錠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加之民間收藏盛行,,流傳下來的就相對要多一些,,而前朝大量的銀錠因被熔鑄而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偶爾所見的也多為近年來的出土之物,。因此,,目前人們所收藏的銀錠主要就是以明清兩代發(fā)行的銀錠為主,畢竟明清銀錠在鑄造工藝,、重量,、銘文及形制上都更為規(guī)范,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銘文不容忽視,,官鑄尤勝私鑄
明清時期是我國銀錠鑄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時期,,其品種頗多,,有50兩、10兩,、5兩,、4兩、3兩,、2兩和1兩等各種規(guī)格,。一般的銀錠內(nèi)都鑄有收入來源、產(chǎn)地,、年份,、成色、爐名或銀匠姓名等內(nèi)容的銘文,,內(nèi)容歷代不盡相同,。這些銘文不僅承載經(jīng)濟流通的重任,更蘊含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通過研讀銘文,,可以鑒定銀錠屬于哪個歷史時期。
明清銀錠還有官鑄和私鑄之分,,官鑄的銀錠一般把重量銘文鑄在側(cè)面,,而且每錠都有銀局名,如“厘金局”,、“官錢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鑄造的官錠還要鐫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錢局”等,;私鑄銀錠銘文基本是私銀錢號名稱,如“興盛昌,、震遠錢局”,、“裕記匯號紋銀”等等。
在市場上,,同規(guī)格的官鑄銀錠與私鑄銀錠的價格相差很大,,官鑄銀錠的標價往往是私鑄銀錠的數(shù)倍甚至十多倍。一是因為流傳下來的官銀數(shù)量更少,;二是因為官銀成色足,,制作也更精美;三是因為官銀附帶的史料價值正統(tǒng)可靠,,買進的人也放心,。此外,,品相好的明清銀錠升值速度也較快,史料價值越強的銀錠則收藏價值越高,,尤其是稅銀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銀錠更是比普通品種升值空間大許多,。
偽劣贗品頻現(xiàn),仔細鑒別真?zhèn)?
由于近年明清銀錠在拍賣場上大放異彩,,也由之導(dǎo)致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不少銀錠贗品,。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銀錠贗品有以下幾種:有在假銀錠中摻鉛錫,這種贗品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有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底部洞口留有封焊痕跡;還有是在澆鑄時將銅塊凝在銀錠內(nèi)部,,外表鎏銀,,這種假銀錠雖體大而分量輕,手掂也可以辨別,;較難識別的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贗品的重量和體積雖和老銀錠相似,但細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這種新銀錠的包漿,、蜂窩和鑄文款識等都沒有老銀錠的風韻,。主要鑒定方法有:從銀錠的顏色和蜂窩進行辨認,新銀錠的顏色泛白而生硬,,老銀錠表面有自然的銀銹和包漿,,呈現(xiàn)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窩排列自然,,孔中有金黃色的多色彩光,。老銀錠的形制和銘文內(nèi)容,歷朝歷代不盡相同,,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銀錠形制和銘文的特點,,以便發(fā)現(xiàn)破綻,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