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家具鑒定的過程中,許多專家學者都十分推崇“包漿”鑒別法,。有些人甚至把“包漿”掛在嘴邊,,“包漿”在他那里似乎成了鑒定古家具的靈丹妙藥。對此,,馬未都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古家具鑒定沒有所謂的靈丹妙藥,“包漿鑒別法”也不例外,。
嚴格地說,,“包漿”一詞未見辭書,。有人寫成“寶漿”,還有人寫“保漿”,。無論何種寫法,,這個術(shù)語大概出自北京木匠之口。從已經(jīng)謝世的北京魯班家具館的老師傅們稱“寶漿”來看,,可理解為“閃著寶石一樣的光澤”,。“包漿”也可以從字面上牽強地理解為“包裹著一層漿水”,。舊時,,講究的人家洗完衣服,都要將衣服漿一遍,,以保持其挺括,。南方人不說“包漿”,而是對應地說“皮殼”,。皮殼的叫法害了北方人,。北方人從字面上以為“皮殼”應該是一層很厚的物質(zhì),因為“殼”的本義就是如此,�,?赡戏饺藢Α皻ぁ钡恼J識,并沒有北方人那么強烈,。
無論“包漿”,,還是“皮殼”,眼下幾乎成了商家及收藏家的口頭語,。無論是否真懂,,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地談“包漿”、談“皮殼”,,似乎古家具的收藏秘籍就在于此,。其實,用文字來表達包漿(皮殼),,應解釋為長期使用的古家具良材,,由于長時間置放在空氣中,其表面形成了一層帶有角質(zhì)特征的氧化層,。由此可見包漿與污垢無關(guān),。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人都把污垢當作了包漿,家具買回家后舍不得清洗上面的污垢,。許多新藏家,,看著那些骯臟的寶貝家具,心里總不舒服,可又不敢清洗,,生怕洗新了,。對此,馬未都先生鄭重指出: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一件真正的古董家具,,任憑你怎么洗,也洗不新,。如果一洗就新了,,那一定是件贗品。過去,,一件古家具弄到手,,藏家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洗干凈。熬上一盆火堿,,褪去污垢,,然后修復上蠟,重新保養(yǎng)一遍,�,?涩F(xiàn)在的情形是,人們不敢動手清洗舊家具,,任憑它在家里滿面污垢,。
在此,我們建議每個藏家如果有機會的話,,都能去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館看一看那里擺放著的中國古典家具,,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干干凈凈的,在那里向觀眾訴說著中國古人高雅文明的生活,。而在全世界各大拍賣行創(chuàng)下天價的中國古典家具,,也無一例外都是一塵不染的。我們自己身在中國古家具的故鄉(xiāng),,卻把包漿即古家具身上的污垢這樣一個謬誤以訛傳訛,,這無疑給了作偽者以極大的機會。
眼下所有的作偽者似乎都掌握了藏家這一心理,,在家具所謂的“包漿”上特下功夫,。因為他們所理解的包漿,正是他們以假亂真,、欲蓋彌彰的手段,。近幾年,無論在南北兩地,,作偽高手都有很多辦法用包漿以假亂真,,魚目混珠,其仿真程度即使高手中的高手,也需時日觀察方能得出正確判斷,。反而是干凈的古家具對于高手來說,,十分容易判斷,,有修有配,,一目了然。大行家都愿意辨識干凈家具,,過程簡單而結(jié)論準確,,原因就在于此。
辨識古典家具包漿真?zhèn)蔚哪芰�,,需要一段時間來磨練,。觀察時,有幾點要注意:(1)觀察木材紋理,,色澤是否自然,。木材若有修配,在紋理及色澤上或多或少地都會存在差異,。另外,,修配及作偽時,往往都要染色,,所以應觀察家具色澤是否是浸染所致,。(2)注意家具表面的風化程度。家具使用條件不同,,其風化程度也會不同,。即使同一件家具,靠墻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會存在風化程度差異,。要觀察這個差異是否自然,如發(fā)現(xiàn)有人為痕跡就要小心,。因為木材的風化是長期使用的結(jié)果,,非人力所能改變。(3)注意接縫,、拐角等連接處,。許多作偽家具多擱幾天,這些地方就會出現(xiàn)收縮,,露出新茬,,從而令作偽者防不勝防。這一方法在北方地區(qū)尤為靈驗,。
由此可見,,“包漿”鑒別法雖說是古家具鑒別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可絕對,更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