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漢市美術館等主辦,,日本二玄社參與協(xié)辦的《兩岸故宮珍藏書畫精品展》,,在武漢美術館開展,,展出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300余件高仿書畫作品,,這些通過高科技制作出的復制品,,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高仿藝術品的產(chǎn)生,,是推動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是攪亂了藝術品交易市場?依然存在爭議,。
高科技讓“李鬼”亂真
“這是真畫還是假畫,?”,在武漢美術館4,、5號展廳,,不少市民在這些高仿書畫前駐足,驚嘆其和真跡一般,。仔細觀察有些作品,,可以看到畫面上的褶皺,像是因年代久遠所產(chǎn)生的痕跡,。
大雅堂負責人蘇繡介紹,,這些雖然只是復制品,但都是嚴格按照原作1∶1還原制作的,,無論是從書畫材質,、印章效果,還是最細微的筆跡,,都復刻得十分精準,。有的復制作品,連藝術家自己都無法分辨出真假,。
蘇繡告訴記者,,早在40年前,日本二玄社就通過膠片攝影技術制作復制品,,現(xiàn)在技術更加成熟,,采用的是像素達3億8千萬像素的移動立體數(shù)碼攝像機,將原作復刻下來,,再運用與傳統(tǒng)印刷技術不同的技術,,將其印制在和原作品相同的材質上。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書畫作品色彩對仿制品進行調色,,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jù)介紹,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煊赫名跡的復制品,,遠起有東晉書圣王羲之,近代有海上畫派等,。
藝術家稱沒有收藏價值
在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鎮(zhèn)院三寶的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前,,記者看到,兩幅作品標價都在1萬多元,。據(jù)介紹,,這次展出的作品,售價最低的只有兩三百元,,最高的是一幅長達20米的《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卷》,,價值3.6萬元。相對于動輒上千萬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這樣的價格可謂九牛一毛,。“這些作品,,能夠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名家書畫,,在自己家里就能感受到最高雅的藝術熏陶,”蘇繡表示,,這些作品可以進社區(qū),,到學校,讓更多的愛好者,,親身體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但這些書畫復制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以及其對藝術市場的沖擊,,也讓其成為爭論的話題,。昨日,本土著名藝術家陳漢生的3組中國畫作品,,參加了某拍賣公司的拍賣,,他接受采訪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某些別有企圖的人,利用高科技仿真作品擾亂拍賣市場,。”同時他表示,,通過技術制造出來的復制品,,就算和原作一模一樣,也只是工藝品而已,,并無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高仿品市場前景看好
雖然存在爭議,,但在國內,高仿復制品也受到不少書法家的認可,,同時其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立吾昨日來到展覽現(xiàn)場,他表示這些作品的仿真程度,,讓他感到震撼,,他認為高仿真藝術品復制技術,在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作的同時,,使這些珍貴的藝術珍寶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有潛力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
據(jù)了解,,在國內收藏界,,書畫等文物最有效的保護途徑就是利用仿真技術復制,一直以來,,仿真作品技術多用于美術館,、博物館等館藏場所。蘇繡在國內從事了16年高仿藝術品制作,,她表示,,大家對這些高仿品的認同度越來越高,不少藝術院校學生和一些書畫愛好者,,包括一些藝術家都花重金購買這些復制品,。但目前國內的市場還不夠成熟,此外,,中國目前還缺乏完善的信用機制和法律法規(guī),,書畫復制品涉及到的知識產(chǎn)權問題如何解決,也需要相關部門與企業(yè)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