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碰上一位“蜚聲世界的書法大師”。大師來頭不小,,兼著國際上10多個協(xié)會的主席,、顧問,,又和這總統(tǒng)那領導合影聯(lián)歡,。但一看作品,,張牙舞爪,,光怪陸離,,簡直丑惡之極,。不過朋友告訴我,這大師作品的市場好得很呢,,很多企業(yè)家爭相收藏,,年入上千萬不是問題。
這哪里是“藝術大師”,,分明就是“忽悠大師”,!水平臭,愛顯擺,,愛題字,,愛捐贈,吹牛皮,,裝深沉,,偶爾哄抬價格,爆個新聞……不過你還別忿忿不平,,這就是“藝術江湖”,。
這種“造勢”對龐大的收藏群體來說還非常管用。因為很多人搞收藏更多靠的是耳朵,,而不是眼睛,。他們本身藝術鑒賞能力就低,甚至是藝術領域的“文盲”,,評判一幅作品的價值無非就是名頭和價錢兩個標準了,。
在高端的拍賣中,也有很多藝術水準一般的作品,,就因為作者的名頭響亮或者編造的故事離奇而莫名其妙受到追捧,,最終造成藝術價值和拍賣價格倒掛。這意味著,,很多收藏者花巨資收羅的藝術品很可能只是一堆高價垃圾,。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暴富的日本人滿世界搜羅印象派的畫作,,不論好壞,照單全收,,迅速推高印象派畫作的拍賣價格,。但隨著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盤,,泡沫也瞬間破滅。如梵高著名的畫作《向日葵》,,當年日本人以50億美元購得,,現(xiàn)在最多值14億美元。名作貶值尚且如此,,遑論普通作品了,。
20多年前日本上演的資本瘋狂和如今的中國何其相似?
藝術資本市場風譎云詭,,唯有高明的藝術鑒賞力才是“定海神針”,。鑒賞力是進入藝術品收藏的第一道門檻,很多人為收藏“交學費”,,也是為練這眼力勁兒,。“鑒”是鑒別真?zhèn)�,,“賞”是定其高下,,非經(jīng)過一段刻苦的學問功夫不能獲得。歷史上很多大收藏家,,把收藏真正融入了生活,,甚至生命。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欣賞考證一幅作品,,也可以傾家蕩產(chǎn)收藏一件奇珍,,甚至不惜蠲棄生命來護佑心愛之物。明代的鄒之麟說《富春山居圖》的收藏者吳問卿(就是他將這幅畫燒成兩截)“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收藏家的鑒賞力就是這么養(yǎng)出來的。在藝術品市場中,,鑒賞力還意味著“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投資力,。因為,只有真切知道某件作品的文化歷史價值,,才能找到合理的價格落腳點,。
不過,對急切想要獲利的投機者來說,,這種慢騰騰的磨練簡直是天方夜譚,。面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壓力,誰都沒法淡定,。不管你有很多錢,還是有點錢,,家里屯點寶貝還是抗通脹的保險手段�,,F(xiàn)在鬧的這股“全民收藏熱”,,本質(zhì)上是場全民動員的資本投機。其中有那些因樓市晦暗不明而轉(zhuǎn)戰(zhàn)藝術品市場的富豪們,,還有那些害怕貨幣貶值,,幻想著撿漏暴富的普通老百姓,大部分對藝術懵懵懂懂,,甚至一無所知,。把藝術品當大蒜、黃金一樣炒,,這根本不是收藏,。
收藏是長線投資,甚至不求金錢回報,,只為情感滿足,,但投機只在乎贏利,頻繁地買進賣出,,不斷套現(xiàn),。短線獲利的動機,加上投機者鑒賞力低下,,盲目追高追名,,攪渾了市場,讓炒作者,、造假者,、套現(xiàn)者有機可乘,也進一步增加了投資風險,。這些四處“打游擊”的資本一旦“退潮”,,炒家手上這些良莠不齊的藝術品便真成了沙灘上垂死的魚了。
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全民搞收藏,,當然是文化復興和經(jīng)濟活躍的好兆頭,但是收藏變相為投機就值得警惕了,。因其本質(zhì)上是場蔓延全民的資本恐慌,,既吹大了資本泡沫,也加高了文化虛火,。不過,,我們依然期待,在這場資本狂歡中能沉淀下來一批真正“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的收藏家,,這才是中國收藏界和藝術品市場的長久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