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是327事件發(fā)生20周年的紀念日,。從嚴格意義上說,,所謂的327事件,只不過是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國債期貨市場發(fā)生的一系列風險事件中的一個而已,。
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所謂的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指的是在我國國債期貨市場短短兩年半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先后發(fā)生在314,、327、319三個合約品種上的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的合稱,。其中又以發(fā)生在1995年2月23日,、合約代碼為327的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為標志,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最大,,通常稱之為“327事件”,。而這一系列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和處置,最終導致了我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的交易試點宣告天折,,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歷史亦就此發(fā)生轉折,。
1996年,,我在上海接到北京一位報界老朋友的電話,說她策劃的中國金融界重要人物專訪系列的第一篇,、訪談劉鴻儒的稿子已經在《中華工商時報》用一個整版刊出,,因為時間關系,刊出前來不及給我看了,,所以她請我找來報紙看一下,,然后告訴她有什么問題。
這個專題策劃,,一開始她就找我商量過,,因為我當時已經開始醞釀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的研究計劃,因此我從證券市場歷史發(fā)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角度,,為她的訪談人選,、計劃和采訪提綱提出了不少建議。接了她的電話,,我馬上找來報紙從頭到底看了一遍,。
由于劉鴻儒在327事件發(fā)生后旋即被解職,所以她在全文的最后一段,,用了一個記者的常用筆法,,原文大意是說:3月27日發(fā)生的327事件成了劉鴻儒在證監(jiān)會主席任上的最后一件市場大事,也終結了他繼續(xù)市場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職業(yè)生涯……
看到這里,,我還不及細想,,就馬上打了一個電話給她,告訴她犯了一個非常外行的低級錯誤:327是國債期貨的一個合約代碼而不是一個事件發(fā)生時間的簡稱,,業(yè)內都知道327事件發(fā)生在2月23日,。
時間過去將近20年。2013年中我應這位朋友任院長的某大學傳媒學院邀請,,為他們的財經記者碩士班和高級記者培訓班的學員講課時,,還不無感慨地提起這件事。我說,,即便如她這樣,,現在已經在金融界非常著名的記者,當年在訪談金融證券業(yè)人士和事件中都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這說明對證券界歷史事件的研究和還原的工作,,從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當時、直到幾十年后的當下,,一直是刻不容緩的,。
打撈歷史,挽救記憶;探究歷史皺褶中的真相,,探尋歷史細節(jié)里的啟示——從20年前進入證券界起就成了我自覺承擔的職責,。
2008年,,我為中國改革30年重要事件和人物做口述歷史的訪談,,尉文淵就和我談起:當年籌建上海證交所,從1990年7月3日到籌備小組報到,,直到12月19日上海證交所開業(yè),,那5個多月的籌備過程,許多細節(jié)都已經很難回憶起來了,,只有一些大的事件還有些印象,。當時只記得每天都應付著不斷出現的問題,,解決矛盾,,推進工作進程……為此,我在對他做訪談時,,收集了許多歷年他接受采訪所談的細節(jié)材料和歷史檔案中的許多情節(jié)描述,,來喚醒他頭腦中的記憶,并考證坊間諸多以訛傳訛的史實,。
更讓我感慨的是,,2013年,原來萬國證券公司的老同事找我參與他們編寫的《夢想的力量——萬國人口述史》一書,,春節(jié)期間我和管金生面對面做了一次大半天的詳談,,那天應該是管金生十幾年來第一次開口談論當年327最后決策的經歷和心路歷程。不久后的一天,,為供我參考,,管金生托人帶給我一紙他親筆寫下的補充材料,回憶他在1995年2月22日晚上的經歷,、想法和第二天行為的因由,。
他在那份材料中這樣寫道:“1995年2月22日晚8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jié)目時間,,播發(fā)了新華社關于國家決定對1995年國庫券貼息的消息,。管金生聽完廣播之后心情特別沉重:一個已經在市場流傳而他本人卻不相信的消息終于被證實了,他預感到一場金融風暴即將發(fā)生,,他估計次日開盤327國債期貨交易價格可能出現異常波動,,他也考慮了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2月23日9:00,,交易所開盤,,果然327國債期貨交易價格5分鐘內直線上升。他當機立斷通知公司中層各部門一把手9:30無條件趕到公司辦公室召開緊急會議。他開門見山對全體與會人員說,,經過一夜思考,,他充分估計到這場金融風暴來勢兇猛,唯一可行的避免事態(tài)擴大的辦法是緊急建議上海證交所總經理采取特殊措施對327國債期貨交易實行立即停牌……”
當我仔細看了這一紙認認真真地一筆一畫寫下的回憶,,只能托人婉轉轉告管總,,他回憶中有幾點與事實是有出入的,其中最關鍵的是貼息的公布時間,,不是2月22日晚上8點,,而是327事件發(fā)生之后的2月25日凌晨0點。而上海證交所當時的交易開始時間也不是上午9:00,,而是10:15,。
也許是當事人都愿意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性地保存記憶,或者是時間長久淡化了某些關鍵細節(jié)在記憶中的準確性,,在我這些年所做的證券市場歷史研究和考證中,,這已經成為我?guī)缀渭墧翟黾庸ぷ髁康闹饕蛩亍?/P>
如果連當事人的諸多記憶都已經有所出入,那么327事件已過了十幾年,,當后人面對十幾年來汗牛充棟,、相互抄襲、以訛傳訛,、充斥在網絡上和書本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描述,,如何能真實了解當年那場驚心動魄、情節(jié)曲折的事件全貌呢,?
對歷史的反思,,首先取決于對歷史真實的還原……
在2008年我寫作第一本有關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的著作《閑不住的手——中國股市體制基因演化史》時,就對于327事件用了一個專門的章節(jié)加以描述,,那些描述所依據的是我當年的親身經歷,、將近20年的觀察以及思考的結果。但是由于篇幅的關系,,當時對事件經過本身只停留于大框架粗線條的勾勒,,對327事件的諸多細節(jié)尚未進行廣泛的考證和深入揭示。直到2012年為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寫作有關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研究的專欄,,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第三本有關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研究的著作《陸一良心說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國股市那些事》,,以及2013年和老萬國的同事們一起編輯出版了《夢想的力量——萬國人的口述歷史》。在這兩本書中,,才有可能根據新收集到的歷史資料以及對當事各方主要人物進行的訪談,,對事件本身的諸多細節(jié)有相對深入的描寫。
盡管如此,,由于各種原因,,從327事件發(fā)生至今已過去將近20年,,還沒有一本嚴肅記錄、認真考證,、完整描述,、全景復原這一歷史事件的書籍,以供后來者研究,、回顧和反思這段歷史,。
到今天,社會已經步入熱點快速轉換和記憶急速消磁的互聯網時代,,無論在業(yè)界還是外界,,真的有多少人了解、記得,、知道327事件是怎么回事?還有誰在認真研究1995年2月23日之前數年和之后數年圍繞著這事件所發(fā)生的前因后果,?
曾有一位當事者多年后說過這樣一句話:327事件的發(fā)生是個復雜的問題,,值得證券界和方方面面認真總結。327事件中驚險曲折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好的金融文學題材,。
所以,,在我完成了三本研究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的著作、在內心里已經對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研究暫告一個段落后,,又在各方面朋友的鼓勵和催促下,,重新檢點起歷年來積累的資料,并開始新一輪訪談,、考證,、甄別、發(fā)掘躲藏在歷史皺褶中的真實和細節(jié),,拼裝并還原歷史的真實過程,。
為還原這一歷史事件,我在此之前和之后歷經數年時間,,尋找和這一歷史事件相關的各個當事方,,對其中的十多位主要人物進行了深入訪談,收集并整理了數干份,、數百萬字的相關檔案資料和歷史照片,,考證了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諸多細節(jié)和事實,在這過程中就國債期貨事件為《東方早報》等報刊和《上海地方志》撰寫了多篇文章,。
這本書和我以前的幾本書的寫作手法有很大不同,,在考證史實、據實敘述,、再現歷史場景的同時,,更有歷史過程的生動再現和人物行為、對話、心理的具體描寫,,但這些都建立在可靠和詳實的歷史檔案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這就使得本書和我以前幾本的歷史研究著作相比,更具可讀性,。希望本書能成為迄今為止資料最詳實,、研究最深入、考證最細致,、描述最完整的一本有關當年國債期貨事件歷史的著作,;同時期望本書不僅成為我對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研究所作的一種新的嘗試,也期待它成為其他研究者和更多當事人開展327事件研究以及更進一步挖掘歷史細節(ji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