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是個好東西》 作者:曹爾階 出版:人民大學出版社 |
在經濟學家曹爾階80多年的風雨人生中,有60多年同投資打交道的經歷。他多年在財政部,、建設銀行從事投資管理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先后任中國投資咨詢公司總經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高級顧問,,并曾任中國投資史研究會理事長,,見證和參與了新中國一些重大建設投資項目的調研、論證,、審批,,參與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guī)。因此,,這本《資本是個好東西》,,凝聚了他數十年來在投資問題上的經歷和研究成果,其中的歷史反思以及對現實思路的探討,,對下一步的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建言,,顯得極為厚重,,極具啟發(fā)意義。
在投資管理的實踐中,,曹老先生深深體會到“資本創(chuàng)新和擴張”的內在秘密,,因而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諸多經濟問題,都嘗試從資本形成機制的角度加以闡述,。
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切收支集中于財政,一切信用集中于銀行,。但即使在那樣的情況下,,也沒有堵塞資本的擴張和形成機制的創(chuàng)新。例如,,財政部門就曾利用建行發(fā)放“小型技術措施貸款”,、“出口工業(yè)品貸款”,以及直接利用預算內外的各種挖潛改造撥款等,,擴張財政超收的資本,;又如一些地方政府曾采用平調集體資金,企業(yè)的“基建擠生產,、生產擠大修,、大修擠成本”和亂挪亂拉貸款等,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資本擴張,。改革開放后,,盡管政府一貫強調控制信貸規(guī)模,但投資規(guī)模膨脹即資本擴張仍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1982年企業(yè)和地方動用預算外財力的投資熱;1987年至1988年的“證券集資熱”,、“信托公司投資熱”,、“地方辦金融熱”;以90年代的“假拆借”和“繞規(guī)模貸款”等近乎違規(guī)的金融舉措,,提供了辦市場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原始資本投入……所以,曹老先生說,,回顧這60多年資本創(chuàng)新的歷程,,創(chuàng)新與違規(guī),真理與荒謬,,其實只有一步之差,!關鍵在于金融管理部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善于從制度改革上理順生產關系,激發(fā),、保護和駕馭一切資本的積極性,,為資本形成機制的創(chuàng)新鳴鑼開道,盡可能把一切閑置的社會財富轉化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資本,,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開拓道路,。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那些年的經歷,,曹先生會有在本書中的這些思考,。尤其在第四章“國家投資、國家干預,、國有化和私有化”中,,以1985年全國推行“撥改貸”為例,從功績和扭曲兩個維度論述中國資本創(chuàng)新和擴張的歷程,,兼具理性與客觀,,堪稱全書點睛之筆。
在曹爾階看來,,正是“撥改貸”,,啟動了銀行職能的回歸,銀行信貸開始介入投資,�,!皳芨馁J”和信貸介入投資的改革,把企業(yè)還原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并讓企業(yè)明白不能無償使用資金,,而必須以利息作為資金的機會成本再去經營收益,從而把加速資金周轉和提高經濟效益提上了議程。
當然,,“撥改貸”的改革也有荒謬和扭曲之處:一是新建企業(yè)在一分錢資本金都沒有的情況下就向銀行告貸,,銀行也竟同意。而還款時又用稅前利潤還貸,,等于是用稅收償還,。這其實是以“債”為“本”,“債”“本”錯位,,顛倒了“債”與“本”的關系,,以致不少企業(yè)在90年代中期陷入過度負債的困境。盡管荒謬,,但卻構成了這一時期最主要的資本形成機制,。二是銀行利用存款發(fā)放貸款,但投資性貸款的指標也要由國家計委分配,。計委定項目,,銀行奉命貸款——這又是另一種扭曲。但是,,“撥改貸”改革相對于銀行職能的總體回歸,,仍然利大于弊。
1995年,,國內18個工業(yè)城市推行優(yōu)化資本結構試點,。當時,國有企業(yè)資本與負債的比例已低達2∶8,,據測算,,要把負債率降低20個點,至少要補充9500億國有資本,。不久,,工業(yè)城市優(yōu)化資本結構試點擴大到100多個城市。政府以“紅頭文件”鼓勵兼并,、規(guī)范破產,,并采取對銀行逾期貸款掛賬停息或減免欠息等多種解困措施。由于種種誤解,,政府高層嚴厲批判和禁止有關“債轉股”的銀行試點,。直到1998年,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國內面臨國企過度負債的嚴峻困境,,國有大中型企業(yè)三年解困時限緊迫,政府遂于1999年下半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并對相當一部分過度負債的大中型企業(yè)拖欠國有商業(yè)銀行的貸款實行“債轉股”,。這個決策,,結束了國有企業(yè)實行“撥改貸”以來長達15年的過度負債狀況,把顛倒多年的“債”和“本”的關系重新擺正,。這實際上是對40多年“諱言資本”歷史的徹底否定和總體清算,。
“債轉股”在資本形成機制上的最大創(chuàng)新,就是將當時4600億元企業(yè)欠銀行逾期未還的不良貸款,,轉化為股份,。“債轉股”,,更奇妙的作用在于,,不但化解了企業(yè)過度負債,而且化腐朽為神奇,,優(yōu)化了企業(yè)資本結構,憑空增加了4600億元的企業(yè)負債能力,,成為那一時期增加銀行貸款,、緩解通貨緊縮的一支“生力軍”。
自2008年始自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金融創(chuàng)新,、虛擬經濟就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對此,,曹爾階的看法是:金融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了十倍,、百倍于實體經濟的龐大的虛擬經濟,把人類社會從貨幣時代推進到資本時代,,實現了交易于千里之外,,結算于瞬息之間,在資金上超越了貨幣流,、票據流,,出現了電子資金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資金流通成本,,加速了資金周轉,。而此次發(fā)端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暴露出的正是人們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控制和駕馭手段遠遠跟不上虛擬經濟規(guī)模的擴展,,金融監(jiān)管和全球范圍的金融協調遠遠落后于現實金融市場和虛擬經濟的發(fā)展。不過,,曹先生依然對資本市場抱有信心:“隨著對資本客觀運動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終將能掌控和駕馭資本,猶如將一觸即發(fā)的強烈的雷電馴服成電弧燈和電話那樣,,讓資本為人類造�,!�,。
那么,究竟該怎樣駕馭資本呢,?曹先生認為,,企業(yè)駕馭資本,是“要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組建跨行業(yè)、跨地區(qū),、跨所有制和跨國家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yè)集團,;”要“大力發(fā)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而且要破除壟斷,,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
當然,,在現代生產方式中,政府也已深入地融入經濟,,政府掌控的包括土地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資本,,以及醫(yī)療科學教育資本,不但在資本形成機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而且已發(fā)成規(guī)劃城市,、布局產業(yè)、調控經濟的重要因素,。同時,,駕馭資本也要防止政府過度干預的副作用。為此,,應繼續(xù)開啟和深化某些壟斷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誠然,面對資本市場波譎云詭的不可預測性,,人們不得不提高警惕,,對當今中國面臨的全球化金融環(huán)境客觀審慎地深入思考。曹先生一再強調,,今后30年,,我們不但要把實體經濟的基礎做大做強,而且要致力于經濟的金融化,,致力于駕馭經濟金融化,。他為此謀劃的新設想是,,在10年至15年內力爭使票據市場同銀行貸款相當;投資基金同銀行個人儲蓄存款相當,;債市與股市相當,;資產支持債券能占到債券總額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煽紤]以合適價格讓渡國內的巨額儲蓄,,但前提是必須力爭在經濟金融化方面獲得較好回報。
不難看出,,曹爾階退而不休,,是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國”的人。而他這本關于“資本”話題的學術寫作,,仿佛就是關于“資本”的時空“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