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盈余》 作者:克萊·舍基 (Clay
Shirky)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是否留意過,網絡上活躍著這樣一群人,。每天,,他們從國外找到最新一集的美劇片源,把它錄制下來,,然后聽譯、校對,、做時間軸,,接著壓縮、做種,,最后上傳到網上,,供網友下載分享,。除了個別幾個名氣大的組織者、發(fā)布平臺能拉到贊助賺錢,,更多人是無償的,,不圖名不為利,完全“義務勞動”,。當然,,熱衷公益、甘于奉獻的人在網絡上不占少數,,他們會積極參與維基百科的構建,,對一個詞條進行編輯、修改,、補充,、完善;他們會主動回答網友們在貼吧,、論壇上提出的問題,;他們還會熱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尋找線索、提供信息,、伸出援手……
以傳統(tǒng)經濟人角度來看,,像這種無酬動機、慷慨文化,、集體創(chuàng)造似乎是反邏輯和不可能的,,然而,就在互聯(lián)網上,,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就這么發(fā)生了。對此,,有人不以為然,,有人大為不解。這不,,新媒體觀察家,、被譽為“互聯(lián)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的克萊·舍基就親歷了這一幕。
那是4年前,,當舍基寫的《未來是濕的》出版后,,在一個電視節(jié)目中介紹維基百科。舍基被一個女制片人問了一個問題,,維基百科規(guī)模如此龐大,,“人們哪兒來的時間?”
是呀,,哪來的閑余時間,,可以這么不計名利,、不圖回報?女制片人的疑問恰恰也是絕大多數人的疑惑,,但舍基早有答案,,他聽到后,立馬回應說:“別人可以問,,但是電視人絕對不能問這個問題,。你應該清楚那些時間是從哪兒來的�,!边@是因為她供職于一個在過去50年中消磨掉人們大量自由時間的行業(yè),。
需要聲明,舍基倒不是專跟電視業(yè)過不去,,他只是為了強調,,人們其實有的是時間,但很多卻花在了看電視上,。按照舍基的說法,,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是2000億個小時,而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一年所需要的時間,。想象一下,,如果將全世界受過教育者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這該是有多么巨大呀,?那些問“人們哪兒來的時間”的人恐怕沒有意識到,相比我們全部擁有的自由時間的總和,,維基百科項目所占用的時間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將這個觀點加以延伸,再經系統(tǒng)化地表述,,于是便成了克萊·舍基的新書《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通過寫作《認知盈余》,舍基試圖喚醒人們對認知盈余的認識,,并呼吁把“自由時間當做一種普遍的社會資產,,用于大型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項目,而不是一組僅供個人消磨的一連串時間”,。雖然舍基大肆鼓吹新媒體的價值,,但他也知道,認知盈余較早的運用并非發(fā)生在網絡空間里,,而是現(xiàn)實中的技術團體的計算機編程,。在那里,人們抱著共同的目標,,平等信任,、分享協(xié)作,致力于開發(fā)項目,。至于到了互聯(lián)網上,,用認知盈余的方式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故事更多,比如本文開始提到的,。
集體利用自由時間可兌現(xiàn)不同價值,,而舍基希望看到更多的推動社會進程、文明進步的公民價值,。例如,,國內有個Web2.0的開放翻譯平臺譯言網,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它通過近600名譯者的協(xié)作,,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翻譯出了《地震救災手冊》等10余萬字的資料。另外像東西網,,借助社區(qū)譯者組成的底層平行網絡和由編輯團隊組成的上層引導和控制的層級架構,,共同翻譯完成了凱文·凱利的大部頭科技著作《失控》,此外新近的《小布什傳》,、《史蒂夫·喬布斯傳》也借由這種模式翻譯出版,。
集合志同道合者的有閑時間,從協(xié)作,、分享的過程中衍生,,認知盈余所創(chuàng)造的不僅是社區(qū)利益,更多是社會價值,。它是對社會化媒體最為意義深遠的運用,。
正如無聊經濟催生分眾傳播,有閑時間促成維基模式,,后者引領社會與商業(yè)全新的未來,。讀舍基的書,總是頗受啟發(fā),。他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很隨意地拋出些有趣的想法——社會化媒體不僅改變了人際關系,而且促進了生產關系,,即消費,、生產與分享,三位一體,!他很樂觀,,但愿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