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個人財富或榮耀,,而是對廣闊世界所做的貢獻,。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在專著《做你自己》一書中坦言:“父親給我?guī)淼淖畲蟮男疫\不是他事業(yè)的成功,,而是給了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以及孩子自由選擇的充分尊重,�,!�
《做你自己》談的是價值觀,、人生信念,,以及美好生活的行為與態(tài)度。本書還談到身份認同,,我們判斷其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讓我們思考富二代應該如何面對人生這一話題,。我們歸納出富二代的5大悲劇,,是為了讓多數(shù)人明白:貧者不自卑,富者不虛妄,。
悲劇1:缺乏企圖心
富裕家庭考慮不周的贈與會澆滅一個人的雄心并枯竭他的企圖心,,從而使年輕人喪失尋找自己航向的冒險精神。彼得·巴菲特記述到:“父親在尋找激情,、活出自己人生軌跡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那么他又怎么會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去挑戰(zhàn)人生,并從中獲得快樂呢,?因此,,巴菲特家族沒有設立龐大的信托基金!我們兄弟姐妹三人在年滿19歲之后,,每人獲得了一筆數(shù)額非常有限的財產,。”
彼得·巴菲特是普通人,,他最引以為豪的是聽到別人說:“你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可是你看起來好普通!”
跟大多數(shù)作曲家和音樂家同事一樣,,彼得·巴菲特只能通過最新的一部作品來體現(xiàn)自身價值,,也無法預知能否在下一份工作中更加成功�,!拔乙恢闭J為用普通來形容我,,是一種褒獎。說穿了,,就是一個人可以‘正常生活’,,被周圍人所接納�,!胀ā褪且粋人有絕佳的機會來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
悲劇2:缺乏寬容,,沒有感恩之心
有句哲言:我們對差異的包容能力,,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成為偏見的俘虜時,我們的生活將變得狹隘而貧乏,。富二代尤其缺乏寬容,,缺乏對多元世界的理解,很多富二代只生活在自己的一個小交往圈,。
彼得·巴菲特論述說:“假如你這個不喜歡,,那個也不待見,最終你的世界將只剩下你自己,,以及幾個外表像你,、思考方式也像你的人,這個世界就像散發(fā)著傲氣,、死氣沉沉的小型鄉(xiāng)村俱樂部,。”彼得·巴菲特的兩個提醒尤要注意:首先,,人們永遠不應將寬容看作是天生的事情,,而是要積極地去培養(yǎng)這種態(tài)度;其次,,自欺欺人地認為偏見是別人才有的缺點,,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
一個人應當時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觀念,。一個人總要嘗試去理解對方的立場。這是道義使然,,也是智慧使然,。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可以讓我們的胸懷更寬廣,。不過,,富二代尤其缺乏寬容和理解,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應得的,,有些富二代會極端的認為沒有錢的人是下等人,該受磨難與蔑視,。
許多富二代們似乎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具有優(yōu)勢,,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生命伊始,,沒有什么是誰應得的,。這些人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但卻不懂得感恩,。他們環(huán)視四周的時候,,看不到世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反而覺得身處的這片小天地還挺舒適的。
當自以為是者拒絕承擔責任時,,他們便注定要過著虛假和不安的生活,。
悲劇3:缺乏屬于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
彼得從父親沃倫·巴菲特身上學到一種價值觀,他說要感謝父親讓他認識到該價值觀的重要性,,那就是建立屬于自己的一種工作態(tài)度,。
有些人認為,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就是每天加班加點地拼命工作,,即使他對這份工作毫無激情,,甚至心生厭煩。按照這種思路,,單純的努力、壓制自己的喜好和時間上的付出,,都算得上是基本的美德,。
在股神巴菲特看來,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不是這樣的,,他也這么傳授給自己的兒子: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首先在于勇于發(fā)覺自我。當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即使一場艱辛,、勞苦,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樂趣,、甚至產生一種神圣感,。
是什么秘訣讓巴菲特面對長時間分析年報看似乏味的工作,還能保持源源不斷的激情,?彼得·巴菲特分析說:首先,,他并不是為錢而工作。雖然他最后獲得了金錢,,但這是對他商業(yè)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錢是副產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標,。老巴菲特真正重要的工作“實質”:激發(fā)他無限的好奇心,,驗證他對實際業(yè)績的預測能力,體驗發(fā)覺價值和新機遇的可能性,�,!叭绻业母赣H以金錢為奮斗目標,那么他的努力將會很快變得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僅僅是一份差事而已,�,!�
崇尚工作報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報酬有可能隨時被奪走,。彼得·巴菲特認為,,一個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態(tài)度所強調的不是變化無常的利益報酬,而是工作本身,,實現(xiàn)工作目標的熱情,、專注和用心。
悲劇4:缺乏自尊,,只擁有高高在上的習慣
當大多數(shù)人在艱苦奮斗時,,富二代們好像總能平步青云。他們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擁有特權,,漫不經心地享受各種優(yōu)勢,,他們似乎是在乘船游覽的途中便獲得了他們想要的一切。
這些富二代們往往外表精致,、舉止優(yōu)雅,,但這背后似乎缺失了什么。他們表面的自信其實非常脆弱和易碎,,因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自信,。而僅僅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習慣。他們對名車,、游船和避暑山莊的瘋狂迷戀其實是在補償某些更加珍貴,、微妙的內心缺失:使命感、對于真正自我的認同和接受,,無法將擁有的和內心渴望的東西做有意義的聯(lián)結,。
最主要的是,這種玩世不恭往往是和為了掩蓋他們自尊心的缺乏,,但這樣的精致面具最終都會失去效力,。自尊心只能靠拼搏贏得。這一點極其重要,。許多富二代養(yǎng)尊處優(yōu),,實際內心空虛,已經在無意間被剝奪了有價值的冒險機會,。他們的家庭給予他們的是奢華但已縮水的人生,。正如老巴菲特所說:他們出生時含著金湯匙,卻變成了背上插著的金匕首,。
悲劇5:父母用金錢替代愛
沒有哪個父母會剝奪子女活出飽滿人生的最佳機會,。不過,富裕家庭所面臨的特殊困難和危險沒有被足夠重視,。
彼得·巴菲特并沒有借助“巴菲特”家族的光環(huán)和父親的力量成名于華爾街,,而是聽從內心的指引,,懷揣著從小對音樂的夢想,執(zhí)著的追求而最終成就了自己音樂的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書中有寫到:“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边@是老巴菲特給兒子最大的鼓勵。
富有的家庭往往太關注自己的事業(yè)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他們給予子女大量的金錢,卻沒有給孩子應有的愛,。對孩子而言,,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是父母能夠花時間陪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觀察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并嘗試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但是,,這需要真正的投入,,而不是一張信用卡就能敷衍了事的。
孩子們懂得時間比金錢更重要,,而我們成年人,,尤其當我們處于職業(yè)生涯的上升期,盡情享受公司分紅的時候,,往往認為金錢比時間更智能光要,。之后,當金錢失去吸引力而時間變得緊迫時,,他們才幡然醒悟所剩時間不多,。
《特權的代價》一書作者、心理學博士瑪?shù)铝铡砦脑醒芯勘砻�,,美國�?0%至40%的富家子弟患有抑郁癥,,是平均水平的3倍,。這些抑郁癥患者中有10%至15%最終選擇了自殺。
忠告:打造屬于自己的人生
為什么要努力工作,?因為它是贏得自尊的最可靠途徑,,并且可能是唯一的途徑。為什么要努力奮斗,?因為它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最大潛能,。所以富二代們要認清自我,告訴我們有何東西可以奉獻給他人,,能夠成就多少事情,,要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在彼得·巴菲特看來,,認真,、熱切地追求快樂,與在其他領域實現(xiàn)成功,,都需要具備相同的品質:耐心,、自知之明、走出逆境的能力和堅定的信念,。
彼得后來在音樂領域大有成就,,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舞蹈場景配樂就是他的杰作。不過,,從心所愿并非易事,,彼得與其他年輕人一樣,必然要經過過自己的成長道路,。彼得19歲時,,巴菲特給了他價值9萬美元的股票。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后,,彼得來到舊金山自己闖天下,,沒向父親要錢,而是自己打工養(yǎng)活自己,,收入不高,,只能居住在一個放了樂器之后屋里已沒多少空間的小公寓里。
雖然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會讓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也從事投資生意,,但巴菲特最終并沒有逼彼得走上金融投資的職業(yè)道路,,而是成全其音樂的夢想。彼得認為,,父親灌輸?shù)膶ω敻坏目捶ê湍抗忾L遠的理念幫助他克服早年闖蕩的艱辛,。
從彼得身上看不到“富二代”的傲慢與闊綽,他表示會向父親一樣投身慈善事業(yè),。他在書中寫道:“經濟浪潮起起伏伏,,惟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wěn)定的貨幣,,并為我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彼得·巴菲特通過個人經歷領悟的箴言還有很多,,以下是為摘錄:
◎
“一個人擁有的膽識和決心,比金錢要重要很多倍,�,!�
◎
“我的父母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讓我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尋找屬于自己的道路,,還有幸福,,而非財富�,!�
◎
“如果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乏味但薪水很高,另一份有意義但待遇很低,,你會如何抉擇,?彼得·巴菲特會選擇待遇低的那一份�,!�
◎ “因為金錢是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錢買不到快樂,,而人生的價值觀才是最穩(wěn)定的貨幣,。”
◎
“好運氣極少意味著事情會變得簡單,,相反,好運氣常常是帶來挑戰(zhàn)和困難的一個契機,。你必須隨時準備好把握機遇,,才不至于辜負這份好運�,!�
◎
“人們常常將愿望的實現(xiàn)看做是一種完結,,但如果將其看做是起點難道不是更有意義嗎?看到愿望指引我們走得更遠,,才會真正讓人感到興奮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