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美)科林?比萬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美國人,、歐洲人,以及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人們,都曾有過無視環(huán)境和資源警告的漫長時刻,。最常見的反應是漠不關心,、不加理睬,而深具諷刺意味的態(tài)度則來自于具備經(jīng)濟學知識,、科技和社會常識的一些人,。后者們會千方百計舉出過去的很多例子,包括幾百年來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對科學探索,、技術應用所下的悲觀斷論(這些斷論隨后被陸續(xù)證明是非�,;闹嚨模源藖砀嫖孔约汉退�,,所有危機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找到符合技術和生活成本要求的解決方式,。
好了,時過境遷,,環(huán)境和資源危機被證明不是危言聳聽,,也不僅僅是理論說法,而確切的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影響到了人們,,成為了共識,。就連生性最為樂觀的美國人,也漸漸將環(huán)保節(jié)能主題抬升到類似政治正確的觀念高度,。
可持續(xù),、綠金、低碳,,當然不能光說不做,。事實上,這些主題這幾年來在各國,,都得到了政界,、企業(yè)界,、投資界、社會組織和公民的響應(雖然有程度差異),。但從響應的結果,,以及由此推導的預期成果來看,基于固有生產(chǎn),、生活方式前提下的些許改進和調整,,不會對造成和加劇危機的原因帶來多大觸動。更不免讓人沮喪的是,,“環(huán)保把戲”,、“低碳秀”已經(jīng)多為達人和商家合謀上演,旨在博取更多的外界注意,、點擊和購買,,噱頭不斷翻新,不斷引導和挑逗粉絲關注,,卻在鬧騰與折騰中忘卻了本來的目的,。
嚴格意義上講,美國人科林·比萬一家的“無公害”,、“零碳”實驗項目,,也是個“環(huán)保把戲”——在這個實驗項目中,要求參與者不能制造垃圾,、不能使用電梯和所有公共交通工具(改為爬樓梯,、步行或自行車騎行出行)、不購買帶外包裝的產(chǎn)品,、不用任何塑料袋,,所有膳食在家庭解決且采用本地出產(chǎn)的食材,家庭生活中不用電(當然就不可能用所有的家用電器了),,不看報紙,,上洗手間不用廁紙……
這是一種境界啊,?你恐怕已經(jīng)猜到了,,該實驗結束后,參與者又迅速轉回到實驗前的狀態(tài),。你可能還會猜測,實驗者是不是住在什么深山老林里(所以壓根就沒有許多現(xiàn)代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等可使用),,又或者,這只是其每周抽出一天,、為了不足為外人道的減肥目的而設計出的光明正大理由,?
科林·比萬是個時常迸發(fā)出奇思妙想的新銳作家,,他妻子米歇爾出身于富人家庭、在參加實驗前熱衷于購物和收看電視選秀節(jié)目,,兩人育有一個18個月大的小女孩伊莎貝拉,,家里還養(yǎng)了一條小狗弗蘭基。他們一家居住在紐約市區(qū),,“無公害”實驗整整進行了一年,。
實驗分階段開展,首先是不制造垃圾,,這對于科林·比萬一家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美國人家庭的垃圾“產(chǎn)量”非常可觀,,大量的塑料和發(fā)泡塑料一次性用品,、碎紙、廢棄容器,、剩菜剩飯,,這一家子還會面對伊莎貝拉小朋友換下來的臟尿片。不制造垃圾,,也就意味著,,要停止前述廢棄物關聯(lián)的消費,或找出可循環(huán)使用的替代品,。
科林·比萬和妻子米歇爾首先決定改變叫快餐外賣的進食方式,,自己動手烹飪食物,并給伊莎貝拉改用老式尿布,。在外出購置食物時,,不僅改用環(huán)保袋,而且連裝盛散裝食品原先用的塑料保鮮袋也停了,,科林·比萬帶著一堆瓶瓶罐罐徑自去超市,。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實踐證明,,伊莎貝拉對老式尿布等“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是確保實驗推進的積極因素,,而她那由美式消費主義培育出來的中產(chǎn)階級爸媽就沒那么容易安心、順心迎接這一切的變化,�,?屏帧け热f一家在顯著降低生活質量情況下,苦苦煎熬,,勉強達到了不制造垃圾的目標,,并由此持續(xù)了一年。
接下來,,這一家子一一探索實現(xiàn)了零碳排放出行,、消費本地出產(chǎn)食品,、全斷電生活,并力圖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都消除工業(yè)化,、碳排放的痕跡,。包括從1歲半長到2歲半的小女孩伊莎貝拉,全家人都逐漸從“無公害”實驗中找到了樂趣,,這種樂趣也就是一個多世紀|(現(xiàn)當代)以前美國社會家庭生活中可以為人們所顯著感知的樂趣,;而科林·比萬的朋友們、為其一家提供食品等供應服務的商家,,也紛紛轉變了態(tài)度:從驚訝,、嘲弄轉為欽佩、贊賞,、出謀劃策,。
支撐科林·比萬、米歇爾夫妻完成項目的動力,,實則仍源于對環(huán)境和資源危機嚴重性的認識,。他倆認識到,危機造成的污染和破壞鏈條在多層傳遞后最終會返回到人身上,,如科林·比萬所說“我們每個人身體里都累積了上百種50年前沒人聽說過的工業(yè)化學品,。不少化學品都來自我們垃圾袋里那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chǎn)和使用過程”。美式工廠化農(nóng)場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也讓他們不寒而栗,。
這些認識并不新奇,甚至可以說是當代人居家生活所必然具備的常識(以中國人為甚),,絕大部分人都會說“危險又怎么辦,?你還能不吃不喝(摻有污染物或化學品的食品)嗎”。
科林·比萬一家為期一年的“無公害”,、“零碳”實驗項目,,就目前而言當然不具備廣泛推開的可能性,但仍具有非常寶貴的探索意義,,證明了環(huán)保節(jié)能完全可以突破現(xiàn)有模式和限度,;停止許多構建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作、生活,、享樂方式而改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同樣可以取得幸福和快樂。
“無公害”“零碳”實驗還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前各界應對危機的方案和思路,,并不能承擔起規(guī)避和逆轉的作用。在不改變人們生活質量,、生產(chǎn)效率的前提下,,通過新技術、替代產(chǎn)品減少污染和碳排放,,是許多商界和政界人士深信不疑的拯救方法,;在科林·比萬看來,局部性的新技術探索和應用,,仍未涉及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的改變,,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也沒有根本性變化,實質上只是將新能源,、新產(chǎn)品替代傳統(tǒng)能源和產(chǎn)品源源不斷的讓人們浪費,。
科林·比萬深有感觸的說,“如果我們單單依靠技術,,那么,,我們會錯失在這場危機中找到改進生活方式的巨大機遇。要是我們開發(fā)電動汽車,,還會繼續(xù)陷在交通堵塞里,。要是我們繼續(xù)建設郊區(qū),還是會孤寂而隔離,。如果我們將改良手機放在第一位,,那么,我們中最優(yōu)秀的人才仍然顧不上解決數(shù)十億人喝不上干凈飲用水的問題……倘若我們利用技術重建當前的制度,,好讓它可以永遠持續(xù)下去,,那么我們就會錯過質疑當前制度是否帶來了美好生活的機會。我們會錯過擁有幸福人生和快樂地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