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蘇小和
著,,重慶出版社 | 本書作者蘇小和是個“有范兒”的財經(jīng)作家,責任與碰撞讓寫作者和寫作對象融為一體,,不分你我;作者和寫作對象思維或者心靈深處應該有很大的相惜,,才能彼此吸引,,彼此傾訴并且愿意表達。一個好的作者就像一個好的引薦人,,可以把我們帶到智者身邊,,并且讓智者安然啟口。這,,其實是一種境界,。書中作者插花般的文字,本意是點睛,,仔細讀來卻別有一種調調,,積淀深厚而憂思纏綿,讓人難免想到一個詞組:公共知識分子,。 看得出,,蘇小和對自己偏好的經(jīng)濟學學者和知識大加推崇,哈耶克,、凱恩斯,、德魯克、李鴻章或者江村經(jīng)濟,,他不僅仔細讀了,,還有自己的體味與見解。如果說吳曉波更擅長于歷史的縱深感,,蘇小和則更擅長圓桌會議式的同緯度寫作:作者甄選和邀請了當今中國最頂尖的企業(yè)家,,打開一張圓桌,讓他們坐到這張圓桌上,,“圓桌會議”因此展開,。 作為主持人的蘇小和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把自己專家化,以圖更接近企業(yè)家們的心思或者靈魂,。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疑問與興奮點。他設置的問題帶有很大的個人傾向,,但卻能很深刻地挖掘企業(yè)家們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他本人有一些偏右的特質,帶著知識分子天真而堅韌的使命感,,在這個時代仍舊激情四射,,并將這種激情與企業(yè)家們的情感碰撞,撞出洋洋大觀的思維火花。蘇小和付出了心血,,對這本書,,對中國的企業(yè)家、對自己的事業(yè),、對這個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與之對應的,我們對這些官商夾縫中成長和掙扎的企業(yè)家從未深刻了解,。 平日里,,任志強的面孔生硬而不近人情。只要他出面,,必是說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柳傳志在企業(yè)界的形象已經(jīng)固化,就像家族中供奉的長老照片,,教父的權威與地位不可置疑,,但是蒼老卻是必然;馮侖用一張風牛馬的笑臉試圖掩蓋一切,,就算有人說他笑里藏刀也找不到證據(jù),;李彥宏溫柔淡定中略顯一些虛偽,似乎想向所有人出示百度綿里不藏針的證據(jù),;張樹新已淡出江湖,,但是江湖還有她的傳說……中國企業(yè)家已然臉譜化了。 在各種數(shù)據(jù),、各種文字下,,他們臉譜化的程度如此之重,甚至都異化成一副撲克牌,。馮侖像是面容喜興的紅桃2,,斗地主的時候算大牌,但如果是打升級,,只好輪流做莊,;李彥宏像低調多元的黑花10,看上去不大不小,,斗地主少了他,,就連不成最大的順子;郭為像一張銳氣開闊的方塊A,,地主斗到最后,,才會感覺到A是潛伏的大牌;王中軍像黑桃Q,,從事娛樂產(chǎn)業(yè)但是取意飽滿,;柳傳志是方塊K,平穩(wěn)的大牌,但上下都受挾制,;張樹新像一張小3,,最先出牌于是最先出局;任志強則是小6一張,,少了不成順,,一多就亂——除非連抓4張,成為炸彈,。 他們的心情,,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愿望,,他們的無奈都藏在一張張卡片后面,,卡片前面的臉,漸漸模式化,,以致于我們在流露所有的羨慕,、崇拜、反對,、回憶等情感之后,,依舊不知道真實的他們是怎樣的——我始終不知道真相,以致于批評甚至詛咒都無法針對重點,。 而《中國企業(yè)家黑皮書》則真實地呈現(xiàn)了這些人,。被讓他們從撲克牌里走出來,站起來,,鼓脹起來,,豐滿起來,多元起來,,沉重起來。 他們歌頌改革,,但是改革又讓他們帶上鐐銬,;他們熱愛市場,但又或被市場冷箭所傷,;他們脫胎于制度,,但卻又像神話中的珀爾修斯一樣意圖擺脫宙斯的陰影;他們像普羅米修斯一樣意圖取得火種,,卻困乏于傳播或者說教……白天,,他們慷慨激揚,晚上,,面對官商雙軌的跑道他們需要思考。一邊是現(xiàn)有軌道的牽制,一邊是他們期待的康莊大道,,但卻荒草叢生,,他們也常不知何去何從。在兩個裁判的博弈中,,他們邊跑邊思考,,以致于他們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人格分裂的特征,只是大家都在沉睡中,,沒有人會在意他們的思考,。所以,太多的人只見得他們白天的臉譜而忽略他們真實的靈魂,;而他們則在保留臉譜的同時,,一直在修煉,在與自己的探討,、搏擊中尋找和塑造一個更豐富的靈魂,。 好在他們并非單打獨斗,即使在官商的牌局中,。 真實的任志強很天真,,他常意圖開啟民智;真實的柳傳志偶爾會憤青一把,,他的無奈太多,,總得允許有壓不住火的時候;真實的劉曉光很厚重,,人生積淀歷史,;真實的李彥宏很專業(yè),專業(yè)讓他透露出無欲則剛的清淡氣息,;真實的王中軍很開闊,,他的世界里,得失自有一桿秤,;真實的馮侖很執(zhí)拗,,圓滑的外表總是欲蓋彌彰;真實的張樹新很文藝,,咬文嚼字中體味哲學……他們很豐富,,很多維,很多元,,但是歸根結底他們很真誠,,所以才愿意交流,愿意傳播,。 對于企業(yè)家的甄選,,感覺得出蘇小和有自己的理由:“我們這斗地主呢,,不打升級”。眾多純“國”字系的企業(yè)老總不在此列,,他們寄生于體制的母體,,已然成為母體的一部分;純粹的民營企業(yè)家也不在此列,,是“官”給他們助跑動力,,而“商”是他們的正路。所以,,這里面沒有王石,他的硬朗與刻意統(tǒng)一而特立的風格,,他高效而專一的思維方式不適合這里有關官商的主題討論,;也沒有潘石屹,,潘圓滑的處事和作秀為大的風格,,在與商業(yè)歷史或者市場使命的問題面前略顯輕薄…… 過渡、夾縫,、共生、并存,,這些特征注定這樣的群體內(nèi)涵豐富,。而他們的多元、豐富,,排除尷尬之后,,更顯出不同尋常的光華。 黑色如同夜幕,,可以隱匿一切,,揭開夜幕,能看見紛繁的夜生活,;《中國企業(yè)家黑皮書》也一樣,,揭開黑皮,旁觀牌局,,才能閱盡繁華背后的真相——思想,,或者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