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具有傳奇色彩的魯賓辭去美國財長職位前夕,他當時的下屬,、現(xiàn)任美國財長蓋特納一時興起,,作為告別禮給他歸納總結出所謂“魯賓主義”的經(jīng)濟理論。該理論的其中一個要點,,大致意思是:借債人要對他們所借債務負責,,債主也要為能否收回出借資金承擔責任。
十余年后,,靦腆的蓋特納坐上了魯賓當年的職位,,盡管他在公開場合均斷然否認美國有違約之虞,。但他十年前歸納的這個理論,以及美國主權信用破天荒被降級的事件,,卻應提醒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債權人:現(xiàn)實很殘酷,,債主很兇險,萬一美國債務難以為繼,,中國責任豈容推卸,?
這其實已有苗頭。比如,,在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一些美國右翼人士就主張:危機之所以爆發(fā),國際經(jīng)濟失衡是主因,,而中國的貿(mào)易盈余,、高儲蓄率以及對美國的大量借債,則加劇了美國的問題,。在此次美債糾紛中,,一些美國政客更叫囂:既然是中國的錢,那就沒必要還,。
借債借出了禍害,,中國如果有一天“被自愿”地卷入美國的債務危機,損失可比現(xiàn)在深陷希臘危機的私人債權方嚴峻得多,。畢竟,,中國光美國國債就有1.1萬多億美元、美國機構債3000多億美元,。
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但現(xiàn)實卻是:強勢的借債人有耍賴的跡象,,而且還理直氣壯,。那么,債主該怎么辦,?處于被動局面的中國,,當前主要有三種選擇。
對策一,,努力要債,,收回本金�,?上�,,在實踐中,此舉很不現(xiàn)實,。借出的債,,如同潑出去的水,,尤其是考慮到債是借給了世界最強勢的美國。美國之所以目前還能按時還錢,,那是希望能維持信用,,借入更多的錢。如果有一天,,中國說債務必須清算,,本金必須歸還,美國能同意嗎,?會否圖窮匕見,?
對策二,繼續(xù)放債,,求得心安,。這其實正是中國目前的做法,既然兩國“風雨同舟”,,美國破產(chǎn),,中國也受難,那就繼續(xù)再對美國放債,。美國高興,,中國決策層也省心。但這種做法顯然漠視現(xiàn)實,,并給后人留下巨大隱患,。如上所述,美國債務越堆越高,,總有一天難以為繼,。一旦出問題,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的中國,,損失將是驚人,。
對策三,緩購債,,多元化,降風險,。繼續(xù)大舉購債不智,,想收回本金也難如登天。唯一的可能,,就是采取“中間辦法”,,美債仍要買,但盡量少買,;多元化必行,,步伐要加快,。只有這樣,方能盡可能地維護中國利益,,也不至于因此和美國徹底鬧翻,,導致更大損失。
“中間辦法”能否成功,,其實考驗中國的三項能力:
一是考驗中國的投資能力,。即在多元化方面,能否購買到真正的優(yōu)質資產(chǎn),,能否確保外匯儲備安全并增值,,如果購來的都是垃圾資產(chǎn),那還不如美國國債保險,。二是考驗中國刺激內需的能力,。要改變這種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就必須有真正有效的措施刺激內需,,同時加快金融改革,,避免賺錢為美國做嫁衣。三是考驗中國的外交能力,。中國擁有龐大美國國債,,這是中國的負累,但也是美國的弱點,。在與美國的博弈中,,我們能否將之化為中國的籌碼,而不總是成為被美國要挾的對象,。
當然,,多元化無疑是一條坎坷路,需耗費精力,,承擔風險,,甚至當事者還可能因此面臨誤會、付出沉重代價,,但為整個國家利益計,,這條路總需要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