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著灰藍色的棉布衣,,戴著具有傈僳族特色的帽子,52歲的民間藝術家和盛偉懷抱四弦琴,,彈奏著音樂走上舞臺,,跟在他身后的是五位10多歲的小女孩,六把四弦琴,,配合著傈僳族舞蹈如鳥鳴般響徹舞臺,,音樂里有天真無邪的純凈,細細聽,,也傳遞著一種堅強,、希望和感激。
和盛偉和5名弟子是云南玉龍黎光小學的師生,,不遠萬里趕到南京,,就是為了給蘇寧送上24歲生日祝福,因為幫助他們實現(xiàn)音樂夢想的,,正是蘇寧與愛德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的“圓夢課堂”公益行動,。
很多人像和盛偉師生一樣有夢想,為了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實現(xiàn)夢想,,12月26日,,蘇寧延續(xù)公益慶生的傳統(tǒng),宣布正式上線公益頻道,,旨在發(fā)揮線上線下O2O融合優(yōu)勢,,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公益之路。
網絡慈善成趨勢 基金爭相登陸蘇寧易購公益頻道
蘇寧易購公益頻道成為蘇寧“24周年慶暨2015年公益行動通報會”的最大亮點,。就在前幾天,,中央下發(fā)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社會各界積極探索培育網絡慈善等新的慈善形態(tài),,引導和規(guī)范其健康發(fā)展,。
“基于政府的指導,在積極運用互聯(lián)網推動公益項目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互聯(lián)網將為公益慈善事業(yè)帶來巨大的升級變革,。我們相信,,互聯(lián)網公益將會大大縮減公益善款和資源的籌集進度,,讓更多的弱勢人群和地區(qū)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發(fā)揮人人公益的力量,,塑造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全新的公益生態(tài),。”蘇寧云商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說,,我們正式發(fā)布蘇寧易購公益頻道,,就是希望通過平臺化的運營,凝聚更多愛心人士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會正能量,。
蘇寧易購公益頻道下有公益捐贈和公益眾籌兩大平臺。蘇寧公益捐贈平臺當天正式上線,,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年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江蘇慈善總會、鄧飛公益基金等多家公益基金會入駐開設公益旗艦店,,并接受社會捐款,。據(jù)了解,未來蘇寧還將拓展更多的NGO加入公益捐贈平臺,,借助互聯(lián)網的力量,,讓公益更加大眾化。
蘇寧公益眾籌平臺將主要面向偏遠欠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通過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政府,、村委會等為項目提供信用評估和背書,為當?shù)氐霓r副產品,、手工藝品的發(fā)展,,提供融資支持、信息發(fā)布,、銷售平臺等全方位服務,。蘇寧公益眾籌平臺計劃明年一季度正式上線,與社會各界合力推動公益項目發(fā)展建設,。
事實上,,蘇寧利用互聯(lián)網發(fā)展公益的嘗試,開始于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村的扶貧行動,。在前期項目征集階段,,蘇寧對食用菌市場容量以及種植技術進行了全面分析,最終選擇建立食用菌生態(tài)培訓基地,,為當?shù)卮迕翊蜷_了一條致富之路,。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提供將近50個工作崗位。
明祖陵村村民吳壯,,正是這1/50,。49歲的他是家里的頂梁柱,靠著幾畝田的收入支撐上有年邁母親,,下有孫子撫養(yǎng)的家庭,,而妻子因病喪失勞動能力,使得家里更是雪上加霜,。老吳也想過外出打工,,可是一想到家里的情況,他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2014年,,盱眙蘇寧食用菌生態(tài)農業(yè)培訓示范基地的落成,給吳壯帶來了機會,。老吳被村委會安排在基地工作,,“一年能多賺兩萬塊錢,也能照顧老老小小,,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安心多了”,老吳好奇地打聽,,“聽說我們的蘑菇種多了,,蘇寧還要用網站幫我們賣?”得到肯定回答后,,老吳會心一笑,,“我們的蘑菇都是生態(tài)無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資還要漲啊,,欠的七八萬塊錢債也不愁了”。
種植基地給明祖陵村帶去了很多變化,,不僅讓許多村民就近工作增產增收,,還可以為村集體帶去120萬元左右的收益,幫助明祖陵村脫離經濟薄弱村的隊列,。
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xù),。“2015年蘇寧也將通過捐贈和眾籌扶貧的方式聯(lián)合社會愛心力量捐贈500萬元,,建立5個農村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幫助他們獲得電子商務的能力,創(chuàng)造收入、改善生活,�,!敝袊鲐毣饡䲡L段應碧說。
互聯(lián)互助 寧創(chuàng)“一體兩翼”公益新模式
發(fā)布公益頻道既是蘇寧公益借助互聯(lián)網提檔升級,,更是蘇寧24年來始終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yè)的一個縮影。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到現(xiàn)在,,蘇寧一直堅持社會化企業(yè)的定位,,結合其業(yè)務特長和資源優(yōu)勢,以互聯(lián)網帶動公益模式創(chuàng)新,,形成了以“陽光1+1”理念為主體,,以持續(xù)再生型公益扶貧和社會專業(yè)型公益扶貧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新公益模式。截止到2014年底,,蘇寧已累計捐款超過9億元人民幣,。
12月26日當天,張近東與公益機構嘉賓一起按下按鈕啟動2015年公益行動�,,F(xiàn)場大屏上不斷滾動著全國蘇寧員工的實時捐贈數(shù)據(jù),,這些捐款全部是蘇寧員工通過蘇寧易購公益頻道“陽光1+1蘇寧社工愛心專區(qū)”進行捐贈的,截至當天上午11點,,蘇寧員工自發(fā)捐款250多萬元,。
在推出公益頻道的同時,蘇寧還捐資為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修建校舍,,建立集移動圖書室,、移動閱覽室、移動電影院等功能于一體的移動夢想課堂,,扶持貧困地區(qū)體育文化建設,,關注青少年足球運動發(fā)展,延續(xù)高管捐孤助學等項目,。
小喬銳是陜西旬邑縣職田鎮(zhèn)希望學校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他曾經每天凌晨5點半,就被爺爺叫醒,,花一小時徒步近10里路去上學,,天冷的時候,眼睫毛都結冰了,。而現(xiàn)在蘇寧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筑巢行動”出資50萬元修建的蘇寧校舍成了職田鎮(zhèn)最高的,,也是僅有四層樓,紅白相間的墻面,,整潔的樓道,,與周邊殘舊的老房子形成鮮明的對比。400名左右學生住了進去,小喬銳說,,“現(xiàn)在我每天不用早起了,,晚上也能有更多的時間溫習功課”。
“如果失去四弦琴這個音樂,,我會感到很失望”,,這是和盛偉曾經的擔憂,而致力于改善西部農村地區(qū)教學設施,,促進當?shù)伢w育與藝術教學發(fā)展的“圓夢課堂”為他以及無數(shù)西部師生搭起了堅實的夢想舞臺,。
“今天我們看到了蘇寧集團提出的‘互聯(lián)互助,公益創(chuàng)新’的公益合作理念,,這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行動,,充分體現(xiàn)了蘇寧可持續(xù)的經營理念與共享價值的商業(yè)模式,也充分展現(xiàn)了蘇寧對新常態(tài)經濟和新的市場環(huán)境的把握,�,!倍螒陶f。
蘇寧上線公益頻道,,實現(xiàn)了公益機構與互聯(lián)網平臺的雙向聯(lián)合,,一方面可以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大規(guī)模地解決社會問題,,同時也推動著公益走向開放透明,。2015年,蘇寧更多的公益行動,,正在繼續(xù),。
附:三個溫暖的故事
一、盱眙蘑菇基地——吳壯的故事
49歲的吳壯是盱眙縣明祖陵村的村民,,也是家里的頂梁柱,,靠著家里的幾畝田的收入支撐上有年邁母親,下有孫子撫養(yǎng)的家庭,,而妻子因病喪失勞動能力,,使得家里更是雪上加霜。老吳也想過外出打工,,可是一看到家里的情況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就在今年下半年,盱眙蘇寧食用菌生態(tài)農業(yè)培訓示范基地的落成,,給吳壯帶來了機會,。基地落成后,,老吳因為是貧困戶被村委會安排在了這里工作,,“一年能增收差不多兩萬塊錢,,離家近,也能照顧家里的老老小小,,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安心多了”,自從有了這份工作,,老吳臉上的笑容多了,。
蘑菇基地還給老吳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在這里工作強度并不大,,但要保持好廠房的溫度和濕度,,以前沒接觸過看起來難,經過培訓我也成了技術工人”,,老吳好奇地向記者打聽,“聽說以后我們的蘑菇種多了,,蘇寧還要用網站幫我們賣,?”得到記者肯定的回答后,老吳會心的笑著說,,“我們種的蘑菇都是生態(tài)無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資可能還要漲啊,,家里欠的七八萬塊錢債也不愁了”,。
吳壯等村里人因為這個現(xiàn)代化的種植基地,生活狀況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明祖陵村黨支部書記朱二躍介紹,,食用菌基地不僅可以成為整個村子脫貧致富的項目,同時可以為村民提供超過50個的工作崗位,。在食用菌基地工作的農民,,單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一年增收2萬元左右,。而根據(jù)目前食用菌產能和市場價格,,整個基地年收益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僅這一個項目就可以幫助明祖陵村脫離經濟薄弱村的隊列,。
二,、圓夢課堂的故事?——如果失去這個音樂 我會感到失望
“如果失去(從四弦琴彈出的)這個音樂,我會感到很失望”,,52歲的傈僳族民間藝術家和盛偉懷里抱著陪伴他十幾年的四弦琴,,用帶著方言的普通話表達著自己對這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
四弦琴,,是流傳在傈僳族民間的一種古老樂器,,形似小吉他,,用木頭制成,共有四根弦,,是傈僳族舞蹈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更是該民族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用具。
現(xiàn)在,,和盛偉是云南玉龍黎光小學的音樂老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孩子們學習四弦琴,。在他的身邊,,圍繞著很多擁有音樂夢想的傈僳族孩子。
幫助和盛偉和他的孩子們實現(xiàn)音樂夢想的,,是蘇寧與愛德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的“圓夢課堂”公益行動項目,。這個項目用于改善西部農村地區(qū)學校的教學設施,促進當?shù)伢w育與藝術教學的發(fā)展,,傳承民族藝術,,讓孩子們一起在參與中學習、在分享中成長,。到2014年底,,蘇寧共為圓夢課堂公益行動項目投入資金300萬元。
提起四弦琴的制作過程,,和盛偉如數(shù)家珍:制作琴的木頭需要晾干木頭內的水分,,然后用純手工制成,制作時間需要四天左右,。孩子們學習演奏用的四弦琴,,也都是出自和盛偉之手。
在教孩子們彈琴的時候,,和盛偉總會給他們講一些有關四弦琴的傳說,,比如,四弦琴的創(chuàng)造者是一個無父無母沒有親人的男孩,,當他聽到有一種特別好聽的鳥叫聲時,,就想做一種樂器把這種聲音模仿出來,后來就有了四弦琴,,這樣的音樂也給他也給周圍人帶來了很多快樂,。
“我是想告訴孩子們讓他們要學會堅強,現(xiàn)在他們大多都是心里高興時彈一彈,,但將來他們就知道了,,以后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痛苦和不容易,那時她們彈起四弦琴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盛偉坐在椅子上,,粗糙的手里夾著剛點燃的香煙,,看著在屋里嬉笑的孩子們若有所思地說。
提起是不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而選擇教孩子們四弦琴,,何盛偉忽然不好意思地笑笑,,他說自己也沒想那么多,就是覺得有更多的人會彈四弦琴,,有更多的人能聽到四弦琴,,他就覺得高興。
12月26日,,這五位小朋友與和盛偉一起登上蘇寧24年司慶的舞臺,。或許樂聲中有歷經滄桑后的沉淀,,也會有純凈無邪的純真,,但它們一起傳遞的精神里都有喜樂和堅強。
三,、蘇寧校舍的故事——讓校舍成為村子里最好最暖的家
凌晨5點半,,天還漆黑漆黑,10歲的小喬銳就被爺爺叫醒,,起床、洗漱,、吃早飯,。接著,他要花一小時徒步近10里路去上學,。西北冬天氣溫低,,12月份都零下近10度了,喬銳摸著黑出門了,,“我每天都一路邊跑邊跳,,希望身上能暖一些,也能走得快一些,,這樣就能七點多到學校,,不會遲到。天冷的時候,,走一會兒,,我的眼睫毛都結冰了�,!�
喬銳是陜西旬邑縣職田鎮(zhèn)希望學校一名五年級的學生,。由于村鎮(zhèn)交通不方便,學校也沒有宿舍,,小喬銳只能每天早早的起床,,步行去上學,,這路上的一個小時,小喬銳一走就是四年,。
職田鎮(zhèn)希望學校是鎮(zhèn)上唯一一所學校,,有中學生700多名,小學生600多名,,學生來自全鎮(zhèn)的16個村,。去年年底,學校第一棟宿舍樓——蘇寧校舍落成,,400名左右學生住了進去,,小喬銳就是其中幸運的一員,“現(xiàn)在我每天不用早起了,,晚上也能有更多的時間溫習功課”,。
走進職田鎮(zhèn)希望學校,嶄新的四層蘇寧校舍格外搶眼,,這是職田鎮(zhèn)最高的也是僅有四層樓,,紅白相間的墻面,整潔的樓道,,與周邊殘舊的老房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校長介紹說,這是蘇寧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筑巢行動”合作,,出資50萬元修建的,。
14歲的董丹也是第一批住進蘇寧校舍的學生,由于家住的比較遠,,校舍未建成之前,,董丹寄住在鎮(zhèn)上的一戶人家,小小的一間房子只能容下一張床和一個簡易的柜子,,屋子朝向背面,,冬冷夏熱。晚上放學,,董丹總是很晚才離開教室,,“我每天放學都在學校把一天的課程溫習一遍,把作業(yè)做完才回去,,因為租的房子里連桌椅和臺燈都沒有,。”
然而,,這樣一間簡陋的7平米的小平房一年還需要800元的寄宿費,,這對于年收入不到萬元的5口之家,不算一筆小開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小小年紀的董丹除了學校提供的愛心餐,,其他兩餐都是吃家里帶的饅頭。
“我每天中午都會騎一個小時自行車回家取饅頭,,期末課業(yè)忙的時候,,沒有時間回去取,只能一次帶一個星期的饅頭,,周四周五的時候只能就著白開水啃干饅頭,,因為買飯?zhí)F了,一頓要三四塊錢,�,!倍じ嬖V記者,住進學校之后,,不僅一年800元的住宿費省了,,住宿環(huán)境也好了很多,夏日有風扇,,冬天有暖氣,,天氣特別冷的時候,學校還為學生準備了電熱毯,。
像職田鎮(zhèn)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為了給這些孩子一個溫暖的學習環(huán)境,從2011年起,,蘇寧連續(xù)三年向中國扶貧基金會“筑巢行動”公益項目捐款共計3220萬元,,這些錢將為64所小學建設學生宿舍樓——“蘇寧校舍”,以解決當?shù)貙W子住宿難問題,。
蘇寧云商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表示:“為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讓他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碧K寧正是通過切實的公益行動,,凝聚愛心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