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摩根大通闖過本輪金融危機的杰米·戴蒙,,曾被《紐約時報》稱為“最不招人恨的銀行家”,,這次恐怕要被美國輿論潑上一桶專屬于金融惡棍的臟水。
13日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的《與新聞界對話》節(jié)目中,,戴蒙表示,,“我們犯下可怕、驚人的錯誤”,,“我們不會為它找任何借口,�,!彼承認,上個月捍衛(wèi)自身交易沒有問題的做法“錯誤”,,當時,,他認為媒體曝出的巨虧傳聞不過是“茶杯中的風暴”。
主動認栽
戴蒙是為了“倫敦鯨”事件放下身段誠懇道歉的,。
所謂“倫敦鯨”,,是摩根大通旗下首席投資辦公室(CIO)倫敦交易團隊成員布魯諾·米歇爾·伊克西爾的“綽號”。此君此前每年都為摩根大通賺取約1億美元,,今年他為摩根大通建立了巨額的信用違約掉期(C D S)空頭頭寸,,但從4月初開始,局勢開始朝對伊克西爾不利的方向變化,,摩根大通的許多衍生品頭寸開始受損,,而對賭的對沖基金則獲利頗豐。由于“倫敦鯨”賬下的頭寸損失越來越大,,摩根大通不得不正式告知市場,。在最初公布的可能損失8億美元盈利后,戴蒙承認,,損失可能在年底進一步擴大至40億美元,。實際上,在最近幾個交易日中,,該項交易的損失已經進一步增長了50%至30億美元,。按資產規(guī)模計算,摩根大通是美國最大的銀行,。該事件已造成股東價值損失超過250億美元,。
為此,戴蒙擺出一副愿賭服輸的姿態(tài),,稱這筆惹來麻煩的交易“存在缺陷、充滿復雜性和波動性,,而且缺乏嚴格的審查和監(jiān)督……這之中存在大量的錯誤,、草率行為和錯誤判斷,自己應該“早一點對相關訊息更上心”,。他表示,,摩根大通將坦然接受監(jiān)管部門調查。至于摩根大通是否打破會計規(guī)定,,監(jiān)管部門將“得出自己的結論”,。戴蒙還在致員工信件和與股票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承諾,將對真相刨根問底,,同時從錯誤中學習,。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調侃說,,在如今歐元區(qū)陷入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我們有一段時間未曾聽到一個來自美國的聲音為金融災難道歉了,,而我們更久沒有聽聞的是來自杰米·戴蒙的這種聲音,。
盡管首席投資辦公室(CIO)負責人伊娜·德魯已宣布退休,將部分責任挑在肩上,,但分析人士指出,,一向治軍嚴厲的戴蒙仍有麻痹大意、放縱下屬之嫌,�,!度A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在開頭就說,戴蒙犯了他30年職業(yè)生涯以來代價最高昂的錯誤:未能察覺到早就開始令銀行遭受巨大損失的交易存在的風險,。
起初,,戴蒙試圖把“倫敦鯨”的所作所為當做普通的利率對沖而不予理睬,因為利率對沖是任何一家大型銀行必定會進行的操作,。在前期的一次電話會議上,,戴蒙抨擊了媒體對于伊克希爾的報道,稱其“完全是小題大做”,。
但當戴蒙看到損失情況摘要和分析報告后,,《華爾街日報》援引當時在場人員的話說,戴蒙立即要求看持倉情況,,“現在就要,!所有的我都要看”。這些人說,,當戴蒙看到那些數字時,,他幾乎無法呼吸。與戴蒙共事的人說,,戴蒙向來以精明的風險和金融經理自居,,他對自己未能察覺首席投資辦公室交易存在的風險、以及該部門聽之任之的做法感到懊惱,。戴蒙對眾人說,,我們陷入了一場大風暴,我們得弄清真相并坦白承認,。
還有分析指出,,對于“默默”支持著摩根大通及其他此類銀行的存款人和納稅人來說,摩根巨虧所揭示出的問題令人沮喪,。人們一度認為,,在戴蒙領導下,摩根大通的風險管理比其他許多金融機構都更加嚴格,,也更加有效,,而且與它們相比,,摩根大通也更平穩(wěn)地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但事實證明,,面對交易失誤,,它和其他任何金融機構一樣脆弱,。此外,,正如摩根大通的巨虧再次表明的那樣,任何一家資產負債表杠桿率很高的銀行都是一個巨大的“危險賭注”,。這是這只金融野獸的本性,,不管它雇用的是不是一條鯨,。
崢嶸歲月
很多著作都類似這樣寫道:1956年出生的杰米·戴蒙天生就是銀行家。作為第三代希臘移民,,他似乎從祖父和父親的職業(yè)選擇中獲得了與生俱來的力量,。在其9歲的時候,戴蒙就向父親表示,,長大后自己將變得非常富有,。之后的幾十年間,他成為華爾街最成功的銀行家之一,,實現了自己的預言,,但他在回憶往事時卻稱,自己的人生目標并非如此,。
戴蒙1982年從哈佛大學商學院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放棄高盛公司工作機會,前往美國運通銀行擔任父親好友及老板桑迪·韋爾的助手,,1986年追隨韋爾離開美國運通,。
之后,兩人就像“蝙蝠俠與羅賓”一樣,,開始艱苦創(chuàng)業(yè),。兩人先加入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銀行——商業(yè)信貸公司(Commercial Credit),后與少數幾個核心盟友,,通過一系列大膽收購,,將商業(yè)信貸打造成了保險與投行業(yè)巨頭旅行者集團(Travelers)。到1998年,,他們已經準備好完成他們最重大的動作——與花旗銀行(Citibank)合并,,形成花旗集團(Citigroup),,這也成為了戴蒙在威爾身邊干的最后一件大事,。
但這對黃金搭檔還是失和了,戴蒙拒絕了桑迪的女兒杰西卡在其麾下的晉升要求成為了導火線,,1998年11月1日,,與桑迪共同入主花旗銀行后9個月,,戴蒙被解雇了。消息宣布后,,花旗股價下跌近5個點,,兩周內,市值蒸發(fā)110億美元,。相當于總市值的11%,。
這是一個分水嶺。在戴蒙前半段職業(yè)生涯中,,他一直在桑迪·韋爾的故事中扮演著配角,,但從走出花旗的那一刻起,戴蒙即將開創(chuàng)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
一年之后的1999年,,前往芝加哥的戴蒙重出江湖,并擔任美國第一銀行的CEO,,短短幾年后,,他就把美國第一銀行打造成“西部花旗”;2004年1月,,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一銀行,,第一銀行與摩根大通合并后規(guī)模僅次于花旗。于是,,戴蒙又殺回紐約,。這一次,被稱為“花旗小子”的戴蒙已不再是超級英雄的跟班,。從2006年起,,戴蒙正式接替威廉·哈里森成為摩根大通的首席執(zhí)行官。
2008年的秋天,,當金融巨頭們紛紛倒下,,華爾街提前入冬時,摩根大通公司卻是個例外,。摩根大通不僅經受住了次貸危機的考驗,,還成為了這場金融風暴中的一個贏家。因為成功駕駛摩根大通逃離了這場堪稱浩劫的金融危機,,杰米·戴蒙被稱為是“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
有評論認為,在華爾街,,最成功的人士基本上趨于兩種類型,。一種是他們能成功,是因為所有人都怕他。這其中包括貝爾斯登的吉米·凱恩和美國銀行的肯·劉易斯,;另一種人,,他們能成功,是因大多數人對他又喜歡又敬畏,,戴蒙就屬于后者,。就連解雇的他的韋爾也說,“在繼任問題的處理上,,我曾作出十分錯誤的決定”,,“很顯然,杰米身上的盲點要遠遠少于這個圈子中的絕大多數,,他的工作更為出色”,。
前路未卜
對戴蒙和整個管理團隊來說,現在還無法準確評估“倫敦鯨”事件未來還將造成多大的破壞,,可預計的損失已經由最初的20億美元上調到40億美元,,曾經的左膀右臂、首席投資官伊娜·德魯也以“退休”為名離職,,而戴蒙的前途同樣充滿挑戰(zhàn),。
到目前為止,摩根大通董事會還站在戴蒙一邊,,投資者認為,,戴蒙仍是最合適的掌舵人。據報道,,在15日摩根大通召開的年度大會上,,股東們對銀行的領導層表示了支持。10個股東中有9個支持首席執(zhí)行官戴蒙提出的2300萬美元的補償方案,,以及對管理者的提名,,同時股東會上拒絕了將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zhí)行官的職位分離的提議。戴蒙身兼董事長和首席執(zhí)行官職位,。
盡管帥位暫且無虞,,但其可能的政壇之路卻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去年開始,,有關美國現任財長蓋特納將掛冠而去的傳聞不絕于耳,,他本人似乎也有退隱之意,而在繼任者的候選名單中,,戴蒙無疑是一大熱門,。這不僅僅是因本次金融危機中摩根大通屹立不倒,戴蒙斬獲了極高的聲譽和人氣,,更是由于奧巴馬對其十分欣賞,。在成為美國總統(tǒng)后,,奧巴馬曾公開表示,有很多銀行在管理上都做得很好,,摩根大通就是典范之一,“我認為像杰米這樣能將一個龐大的投資體系管理得如此出色的人士應該加以贊賞的”,。
達夫·麥克唐納曾在其著作《Last Man Standing:The Ascent of Jamie Dimon and JPMorgan Chase》一書中發(fā)問:如果有一天美國總統(tǒng)打來電話,,邀請戴蒙接任美國財長一職,后者該如何作答,?達夫·麥克唐納認為,,盡管漢克·保爾森和蒂姆·蓋特納幾乎每次在關鍵時刻做出的決定都備受爭議,但戴蒙還是應該接受,,因為從未以政府官員的身份為國家效力將是戴蒙的一大遺憾,,而且戴蒙心中有著很強的愛國熱情。
不過,,一些對戴蒙比較熟悉的人卻可以羅列出妨礙他從政的一大堆不利因素,,最主要有兩點:一是他的語言無法被官場所接受,盡管戴蒙現在已經不像年輕時那么喜歡說臟話,,但一些不雅的字眼的出現頻率還是蠻高的,;二是戴蒙天生就對傻里傻氣的人缺乏耐性。達夫·麥克唐納認為,,如果有一天戴蒙真的走上了仕途,,那么他需要學習一下如何做到左右逢源。在2009年4月期間,,他成功地幫助白宮官員應付經濟危機,,又伺機擺脫他們的牽制。這一時期,,戴蒙很好地處理了自己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但很明顯,他對政府的忍耐正在接近底線,,他的那些煽動性的,、針對白宮的言論,比如“TARP娃娃”等,,已經拉遠了自己和政府之間的距離,。
“倫敦鯨”事件爆發(fā)后,一些觀察家認為,,戴蒙作為蓋特納接班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由于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志在連任的民主黨總統(tǒng)奧巴馬容不得半點閃失,,若選擇戴蒙,,正好給了共和黨向自己開火的彈藥,而自己在第一個任期內針對華爾街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可能成為靶心。這種局面是民主黨陣營最不愿看到的,。因此,,很可能的一招棋就是棄車保帥。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雖然摩根大通近年來改弦易轍,,將多數政治獻金都捐給共和黨人,戴蒙也稱自己“勉強算是民主黨人”,,但共和黨內高層人士說,,他們仍然認為該公司同民主黨當權者過從甚密。近日在接受采訪時,,代表新澤西州的共和黨眾議員加雷特(Scott Garrett)責罵戴蒙在巨虧曝光后“完全支持華爾街改革”,。加雷特說,相比之下,,共和黨人將繼續(xù)尋求修改旨在加強金融監(jiān)管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以維護美國納稅人利益,并確保美國實行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制度,。
對戴蒙來說,,也許已經顧不得考慮仕途這檔子事,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給“倫敦鯨”善后,。即將而至的一道坎,,是他將在國會作證,向議員們解釋“倫敦鯨”事件的來龍去脈,。這已不是戴蒙第一次在國會接受議員們的“拷問”,,但孤身一人舌戰(zhàn)群儒的場面想想就是一大挑戰(zhàn)。他應該記得,,在金融危機之后,,他曾與華爾街其他幾位大佬一同在國會作證,好在高盛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布蘭克梵吸引了部分火力,,他還應該回憶起雷曼兄弟首席執(zhí)行官富爾德在解釋公司因何垮掉時遭到的輪番“炮轟”,。除了要考慮如何應付議員,戴蒙還要考慮兩件事:一是“倫敦鯨”事件中交易員伊克西爾賬戶中那些棘手的頭寸如何處理,,是慢慢消化還是立即清倉,,對戴蒙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二是接踵而至的訴訟官司可能令其煩不勝煩,。一些公共關系專家認為,,目前摩根大通的危機公關是否奏效還很難說,但戴蒙的每一句認錯的話都可能被憤怒的投資者作為證詞帶上法庭,。
戴蒙16日在采訪中說,,自己得到的一個重大教訓是,,即便職業(yè)生涯很成功也不能自滿;沒有人,、也沒有哪個公司總能順風順水,。《華爾街日報》稱,,戴蒙還告訴身邊的高層人士,,“穿上你們的摩根大通球衣,做好準備,,我們會受到很多打擊,我們會征調最好的團隊渡過這個難關”,。
痛定思痛,、亡羊補牢,晚還是不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