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無痛苦的探索,,中國終于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個目前唯一可能讓全體人民更快過上更好日子的道路。而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要對經濟基礎方面的生產,、交換、分配方式做出巨大調整,,還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法律,、道德體系等上層建筑。
筆者認為,,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中,,其高端可以是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等利他性道德情操,,而這個體系基礎,,或曰道德底線則應該是參與市場活動的每一個人都要誠實守信。
法學理論認為,,法律的實施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而道德的實施要依靠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強制。社會輿論對道德標準形成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譴責道德缺失行為,。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傳媒業(yè)的進步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各種輿論工具聲討道德缺失行為的聲音已越來越強,,對遏制“缺德”行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正面宣揚,發(fā)揮道德教化作用,。
可能受長期在國人觀念中占主導地位的“性善”說和計劃經濟時代理想主義道德觀的影響,,目前輿論在正面的道德宣揚中,往往過分強調道德的利他性一面,,號召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實,,一種道德標準之所以能被普遍接受,,是因為這種道德所提出的行為規(guī)范,不僅利人,,而且利己,,符合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不能像放羊的孩子那樣亂喊“狼來了”,,這恐怕是每個人都接受的道德標準吧,?人們認同并踐行這個道德標準,不僅僅是怕耽誤了附近農民干活,,而且是怕自己被狼吃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普通人在作為消費者的同時,,成為投資者或經營者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有利他的一面,,但也是每個交易者保護自己利益的最佳選擇,。因此,輿論在正面宣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楷模的同時,,也應該正面地宣揚,誠實守信的市場經濟道德既能利他,,也可自利,。人人遵守這個道德底線,可以大大降低買賣雙方的用于防范,、監(jiān)管的交易成本,,從而提高效率,促進生活幸福,。
西方有種論調認為,,中國目前在推行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道德缺失現(xiàn)象是因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如果不是偏見,,就是無知,。確實,普遍信仰某種宗教的民族,,宗教信仰是很多人遵循道德規(guī)范的內心強制力量之一。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漢民族中,,只有少數(shù)人信奉某種宗教,,但不能由此推定,不信仰宗教的中國人就沒有信仰(筆者這里無意討論政治信仰問題),,從而缺乏踐行道德的內心強制力,。深深植根在中國人心中的一種情結是祖先崇拜。由于祖先崇拜,,中國人在對祖先留下的豐厚精神和物質遺產心存感恩的同時,,也都有一種身后留名、蔭及子孫的情結,。在農耕時代,,這種情結激勵文臣武將“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鼓勵普通人家“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市場經濟時代,,這種為子孫留名的情結同樣也可能成為人們恪守誠實勞動,、誠信經營道德原則的內心強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