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每逢節(jié)假日促銷,,至少在美國的許多商場或名牌賣場,,都可見熙熙攘攘,、各種鄉(xiāng)音的中國同胞,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很多人購買的竟然還是“中國制造”,。這種怪現(xiàn)象也得到中國官員的關注,。商務部長陳德銘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游客的海外消費要引起注意,,因為按照每個中國人赴美消費7000美元計算,中國人一年就給美國商家貢獻了70億美元,。
70億美元還只是中國人海外消費的冰山一角,!相對于簽證要求相對苛刻的美國,到訪過歐洲和亞洲的同胞更多,。按照中國廣播網的一則報道計算,,中國旅客一年在海外購買的高檔商品消費達到460億美元,折合下來,近3000億元人民幣,。
在全球化的時代,,商品基本都是全球供給的,中國人熱衷海外購買的品牌商品,,其實在中國國內許多城市也都有營銷網點;而且,,中國人海外購買的商品,,比如耐克、Coach,、聯(lián)想Thinkpad電腦,,等等,都打著“中國制造”的標簽,。到國外買“中國制造”,,其中還有不少是純粹的國貨,中國人為什么要舍近求遠,?
一種商品為人消費者所熱衷,,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價格、質量和售后服務,。這同樣仍可用于分析中國人海外消費問題上,。
從質量方面講,中國國內一些商品依然面臨信任危機,,這從國人仍普遍更相信外國奶粉就可見一斑,。從售后服務看,中國商家的服務意識和觀念也有不小的差距,。
但這兩個還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原因,自然是價格,。因為同樣的商品,,只是由于分別擺在了中國和美國,標價卻有天壤之別,,外國品牌如此,,中國品牌也如此。正如筆者在以前文章中所列舉的,,同一款Coach的拎包,,在北京西單可能要價2000元人民幣;但在美國的Outlets,,可能只要不到100美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國外價格不到國內的一半;同一款HugoBoss的西服,,在國內的精品店,,標價動輒上萬元人民幣;而在美國的百貨商場,,一般也就在300到400美元,。
價格懸殊的原因在哪里?我看到許多國內媒體和官員常常欲言又止,,其實也很簡單,,不過是稅收和利潤的問題,或者更直接地說,,重稅和暴利,。
從暴利來看,問一問賣家,,尤其是跨國公司的賣家,,其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和海外市場的利潤率,究竟哪個高,,答案不言自明,。從稅收來看,進口商品增值稅17%,,高檔消費品還有20%的特別稅,,這樣的稅率高于美國等許多國家。這也難怪同樣的汽車,,美國比中國便宜,,同樣的汽油,還是美國比中國便宜,。盡管我們的國民收入跟其他國家還差很遠,。
需要強調的是,對海外商品的一些必要的稅收調節(jié)是正常的,,也有助于保護民族產業(yè),。但關鍵是稅收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助于促進內需和經濟發(fā)展,,而不是導致購買力流向國外,。要知道,3000億元人民幣的海外消費,,造成的也是國內稅收的大量流失,。
或許正是作為應對措施,中國海關不久前加強了對海外購物的限制,,包括IPhone之類的產品,,入關也必須照章納稅,。但這種“堵”遭來頗多非議。聯(lián)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也公開表示,,國家“掙這點小錢干嘛,?”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外匯這么多,,能把外匯花了,,而且減輕人民幣的壓力,不是好事嗎,?
到國外其實也是花中國的外匯,,但問題是外匯怎么花更合理。針對中國購買力大量流失,,陳德銘就指出,政府方面必須對此作出研究,,能不能將更多購買力留在國內,,一方面促進中國的內需,另一方面也由此減少了順差,。這確實是好的思路,,但這就需要政府就稅制、流通體制等方面改革進行認真研討,,同時也需要商家提高商業(yè)道德,。如此,也有助于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國內市場的開拓,,中國消費者也不必舍近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