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以計算機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很多教授都建議我直接攻讀計算機專業(yè)的博士,而我也感覺到這門學科像萬花筒一般多姿多彩,,讓我“欲罷不能”,。
對于選擇哪所學校攻讀博士,,我心中已有三個備選,分別是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這三所大學在計算機領域都有著很高的建樹,由于此前和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的教授里克·雷斯特有過交流,,4月,,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竟然邀請我免費飛到匹茲堡參觀他們學校。
匹茲堡是美國的鋼鐵工業(yè)中心,,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二大城市,,著名的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正是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鋼鐵王國,。而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正是以其捐資人安德魯·卡內(nèi)基和安德魯·梅隆的名字命名的。
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綜合排名在十幾名左右,,但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過去40多年,,它總是排在第一位(現(xiàn)在,,它與斯坦福和MIT并列第一),,這要歸功它的計算機科學學科的三位創(chuàng)始者:赫爾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諾貝爾獎得主,,也是中國科學院最早的外籍院士之一),、艾倫·佩利(Alan Perlis,圖靈獎得主)以及艾倫·紐厄爾(Alan
Newell,,圖靈獎得主),。
早在1950年剛提出數(shù)位計算機的概念時,他們?nèi)痪头謩e開始在卡內(nèi)基?梅隆的商學院,、數(shù)學系以及心理學系進行計算機研究,。1965年,他們創(chuàng)立了美國最早的計算機科學學科,,并開始四處尋覓優(yōu)秀人才,,吸引到了多位計算機領域的大師,包括尼科?海博曼
(Nico Habermann,,算法大師,,首任院長),拉吉?瑞迪(Raj Reddy,,圖靈獎得主,,第二任院長,語音和機器人專家),、曼紐爾·布盧姆(Manuel
Blum,,圖靈獎得主,密碼學大師),、伊凡·蘇澤蘭(Ivan Sutherland,,圖靈獎得主,計算機圖形學發(fā)明人),、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感動世界的“最后一課”教授)、丹納·斯科特(Dana Scott,,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理論大師)等。
在這些大師的帶領之下,,1986年,,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從國家拿到的科研經(jīng)費總共是11億美元。相比之下,,當年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剛成立時,,科研基金總共才1
000萬美元。而且,,卡內(nèi)基?梅隆真的形成了一個優(yōu)秀師資,、優(yōu)秀學生,、豐厚科研經(jīng)費的良性循環(huán)。此外,,在計算機學院的領導下,,藝術系有了很多用電腦設計出的藝術品,建筑系也更加專注于電腦輔助設計,,整個學校圍繞著計算機形成了它的特色,。
這樣傳奇的一個學校,竟然看中了我,,我一時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盡管沒有哥大那種神圣的希臘式建筑,但是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的校園幽靜古樸,。最有趣的是計算機學院的那幢建筑,,雖然在全美得過建筑學方面的獎項,我卻認為它“丑得不像話”,,整個建筑都是水泥磚墻堆砌而成,,內(nèi)外都不粉刷。一直到現(xiàn)在,,那幢建筑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就是這樣一座奇怪的建筑,成了培養(yǎng)計算機人才的圣地,。
這次參觀,,讓我對計算機學院里的天才們有了近距離的觀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就連計算機學院的一臺自動售貨機里,,都安裝有“局域網(wǎng)”,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終端看到自動售貨機里還剩下幾瓶汽水和可樂,。
當時帶我去參觀校園的是一名在讀博士,,他叫約書亞·布洛赫(Joshua
Bloch,后來他加入Sun,,成為Java大師,,他撰寫的Java著作被全世界公認為Java圣經(jīng)。他現(xiàn)在也在Google工作),。走到自動售貨機那里,,他開心地指著售貨機對我說,“知道這個家伙怎么連上校內(nèi)網(wǎng)的嗎,?那些家伙(計算機學院里的博士們)太懶了,,他們希望待在宿舍就知道他們想要的東西還有沒有,于是就在自動售貨機里裝上了芯片。你看,,現(xiàn)在他們不用走冤枉路了,。”
這個“異想天開”的杰作,,讓我覺得又可愛又天才,。不過就是為了少走幾十米的冤枉路,,那些計算機博士就花了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去研究怎樣在售貨機里裝上芯片。簡直是一群太可愛的“書呆子”了!
來到卡內(nèi)基·梅隆,,我終于感覺到了天外有天,,我還以為自己是最厲害的編程高手,哪知道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生們,,早已在玩著更帥的技術,。
通過約書亞·布洛赫的介紹,我還得知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生教育有一種獨特的制度,,那就是教授與學生之間的“marriage
process”(結婚過程),。博士新生并不急于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開學的第一個月里,,他們每天要聽不同的教授講課,,就跟相親一樣,對七八十名教授的課程進行評估,,自己感覺對哪位教授的研究領域有興趣,,然后填下三個“志愿”,以選擇自己的教授和研究方向,。
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我感覺到十分驚喜!約書亞告訴我,,大部分學生都會被第一志愿錄取,,萬一沒有,也基本可以保證得到三個中的一個,。這樣,,學生們就能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把自己的研究能力發(fā)揮到極致,。這也再次充分證明,,美國的教育制度,是讓興趣的指揮棒發(fā)揮最大魔力的制度,。我再次被這種機制深深地吸引,。
看到了這么神奇的環(huán)境、天才的同學、寬松的制度,,我不再猶豫,,接受了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的邀請。爸媽想都沒有想到,,我最后選擇了一個他們從沒聽說過的大學,,去了一座工業(yè)老城匹茲堡,并把我的未來和希望寄托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