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重點轉向疏通“由短即長”的傳導通道,,意在減少短期資金投放,,抑制虛擬經濟過熱,增加長期資金投放,,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盤活存量低效貸款,,重新釋放放貸能力,,最終,通過債券和貸款兩條渠道,,貨幣寬松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有望被疏通,。
貨幣政策寬松基調近期出現(xiàn)了些微變化,。余額寶收益率首次跌破4%,,商業(yè)銀行主動要求回購,銀行間市場資金充沛,,而貨幣政策操作傳遞到長期利率,,涉及投融資改革和完善融資體系,這不是“廣撒網”的降準,、降息就可促成的。況且,,在實體貸款需求孱弱,銀行放貸意愿低的情況下,,去年9月以來的貨幣寬松的傳導堵塞現(xiàn)象嚴重,釋放出的流動性漸漸形成“堰塞湖”,,價格過低加上形形色色的金融創(chuàng)新,,造成嚴重的“脫實入虛”。
一方面,,5月M2增速達到10.8%,較上月增長了0.7個百分點,,擺脫了連續(xù)兩個月回落的局面。問題是,,這或許并非是實體貸款加速,很可能是銀行參與股市配資,,信貸收支表中股權和其他投資快速擴張所推動的結果,。央行的貨幣政策被擾亂,無法判斷積極的貨幣政策到底有沒有推動實體融資增長,。
另一方面,貨幣寬松助長股市上行,,但并未惠及實體,,實體“失血”反而愈加嚴重。從美國經驗看,,鼓勵直接融資,,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需要適度泡沫下的財富激勵效應,,例如美國信息技術領先與90年代網絡泡沫推動有關,。我國實現(xiàn)創(chuàng)新驅動,也需發(fā)展資本市場,。然而資本市場素來“重融資,、輕投資”,尤其2006年以來人民幣資產重估和房地產快速發(fā)展,,社會實干氛圍日漸淡薄,,而虛擬市場“圈錢”、炒作和快速致富盛行,。因此,,股市上漲并未迎來決策層期待的降杠桿、促轉型效應,,反而是大股東大量減持和違規(guī)套現(xiàn),,市場預期的過度引導,令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杠桿投資,,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被異化為短期創(chuàng)富。
出于對虛擬經濟泡沫化,、流動性被投機分子揮霍,、直接融資促轉型被利用的擔憂,在短期流動性非常充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重點轉向疏通“由短即長”的傳導通道,,意在減少短期資金投放,抑制虛擬經濟過熱,,增加長期資金投放,,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近期,,央行向國開行以PSL(抵押補充貸款)釋放一年期以上流動性的頻率在加快,,今年前5個月的PSL規(guī)模已達到去年全年的近70%;存貸比75%的限制取消,,信貸資產證券化起航,信貸能力釋放,,信貸渠道疏通。
與此同時,,短期流動性釋放明顯減速,。上周到期的近6700億元MLF全部未續(xù),5月超儲率達到3.5%的階段新高后,,商業(yè)銀行要求央行正回購,,再考慮到嚴查銀行理財給股市配資,短期“降準降息式”的大規(guī)模釋放流動性已無必要,。樓市企穩(wěn)回升趨勢明顯,,這是管理層敢于調整政策的最大籌碼,。1至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盡管下降0.2%,,但降幅較1至4月大幅收窄4.6個百分點,,連續(xù)三個月大幅收窄,住宅銷售面積已與去年同期持平,,上半年有望實現(xiàn)同比正增長;70個大中城市房價和百城房價在5月份都首次止跌回升;三項先行指標(房企到位資金,、土地購置和新開工)同比降幅收窄,加上銀行“不抽貸”和多種融資開閘,,未來景氣預期將繼續(xù)改善,。
房地產企穩(wěn),“穩(wěn)增長”的壓力也就減輕了一半,。首先,,通過帶動上下游制造業(yè)和緩減地方土地出讓規(guī)模下滑,穩(wěn)定75%的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制造業(yè),、基建各占25%),發(fā)揮投資對于“穩(wěn)增長”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帶動房地產下游消費,,改變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xù)低位增長(11%左右)的態(tài)勢,,發(fā)揮消費對于“穩(wěn)增長”的基礎作用。
積極的財政政策全面提速,,這是經濟下行時期“穩(wěn)增長”良藥,。4月財政預算支出同比增31.6%,較上月提升28個百分點,,針對5月財政支出增速下滑,,國務院緊急布置“地方財政資金統(tǒng)籌使用”;近期,發(fā)改委加快水利,、鐵路、生態(tài)環(huán)境,、棚戶區(qū)和危房改造等項目的審批進度;地方債券發(fā)行全面提速是最大亮點,,5月以來已置換548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占今年額度的四分之一,,第二批1萬億置換出爐,,下半年納入置換計劃的地方債務達到2.35萬億,這將全面修復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
房地產企穩(wěn)回升再疊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想必今年7%的“穩(wěn)增長”目標可以無憂了�,;仡櫲ツ暌詠淼暮暧^調控的基調,,本來就是“托而不舉”�,!胺(wěn)增長”和貨幣寬松不是刺激增長,,目的是為結構改革提供空間,就像李克強總理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所言,,“病人先吊水,,但更重要的是恢復機能(結構性改革)”。在貨幣寬松“由短及長”的渠道沒有打通,、金融創(chuàng)新讓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力下降,、社會實干氛圍不足的現(xiàn)實下,貨幣寬松越往后,,副作用越大,,打通流動性對接實體經濟的通道刻不容緩。
基于人口紅利趨勢性下降和供求平衡逆轉的趨勢,,房地產回升并非長久之計;積極財政政策受經濟下滑和財稅改革沖擊,,也難以持續(xù)擴大規(guī)模;央行直接對接實體經濟的定向寬松也僅僅是“鎮(zhèn)痛劑”,副作用很大。在7%左右的“穩(wěn)增長”底線下,,借助于難得的經濟企穩(wěn)時機,,疏通金融向經濟傳導的渠道,已經悄然啟動,,這是近期貨幣政策“微調”的方向,。
發(fā)債門檻降低,疊加地方債券發(fā)行井噴,,直接融資體系將趨于完善,,股市肩負的重任將釋放,“脫實入虛”現(xiàn)象有望緩解,。未來,,央行增加公開市場投放施,有望直接傳導至中長期債券利率下行,,企業(yè)融資將可轉向于債券市場,,這在過去金融債和城投債壟斷的局面下是不可能的。資產證券化注冊制起航,,存貸比限制取消,,存量低效貸款開始被盤活,放貸能力重新釋放,,加上存款利率市場化提升銀行吸儲能力,,在銀行門檻降低和債券品種的競爭下,銀行放貸積極性上升,,貸款利率也將隨之下降,。最終,通過債券和貸款兩條渠道,,貨幣寬松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有望被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