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15日三大運營商公布“提速降費”方案以來,已滿一月,。這一個月以來,,三大運營商部分“提速降費”措施仍未落地,也沒有具體落地時間表,。有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指出,,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一下子全面實施不太現(xiàn)實,其主要考慮的還是收入方面的影響,。
“一下子全面實施不太現(xiàn)實”,,這倒像是一個務實的判斷。改革是個系統(tǒng)工程,,本來就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三大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改革自然也要考慮周全,不能貿(mào)然行事,不能過于激進,。但問題是,,公眾也沒有期待電信行業(yè)的改革可以立竿見影呀?他們知道三大運營商的秉性和脾氣,他們知道壟斷行業(yè)改革之艱難,,他們一直在以務實的態(tài)度等待改革的有序推進,,他們從來沒奢求過“提速降費”改革可以立刻全面實施,可以瞬間舊貌換新顏,。此時,,拿“一下子全面實施不太現(xiàn)實”來解釋改革之停滯有什么意義?好像改革不力的原因,全怪公眾過于心急似的,。
既然“一下子全面實施不太現(xiàn)實”,,那就請拿出更可行的方案來。這才是改革的務實態(tài)度,,也是公眾的真實期待,。這個可行方案可不是改革一方自己說了算的,判斷這個可行方案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有誠意,,至少有兩個角度:一是技術層面的,是否通過具體規(guī)定讓公眾從中直接受益;二是態(tài)度層面的,,是否制定具體時間表以讓公眾看到改革的進程與決心,。只有在這兩個層面上作出努力,人們才能看到改革的誠意與勇氣,。否則,,改革的表態(tài)就可能成為一種應景的敷衍,在一定時間之后,,改革或是雷聲大雨點小,,或是干脆就停滯不前。畢竟,,改革背后是利益的博弈,。
因此,在一個月后審視三大運營商的改革效果十分必要,。一個月的時間說短也短,,說長也長,對于只爭朝夕的改革來說,,這一個月的時間至少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情:樹立改革的公信力,讓人們對未來的改革充滿信心;制定改革的具體方案,,讓公眾看到改革的誠意與努力;承諾改革的進程與時間,,讓人們放下懷疑坐等改革推進。應該說,三大運營商也已經(jīng)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也意識到了改革的緊迫性,,他們拿出了一些改革舉措,這些舉措雖然看上去有些繁瑣,,但公眾還是期待這些舉措可以產(chǎn)生直接效果,。這個效果就是“提速降費”——速度到底快了沒有,費用到底降了沒有?這個效果太容易判斷了,。
可遺憾的是,,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人們對改革的效果并不滿意,,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具體的變化,,沒有看到未來的進程,他們看到的是半遮半掩的推進,,看到的是力度有限的破冰,。一句話,改革的成效離他們心里的期待太遠,。而實際上,,公眾的期待其實并不高,他們只是希望可以穩(wěn)步地“提速降費”而已,,至少要看到“提速降費”的進展與計劃,。這本來就應該是運營商的改革目標。
退一步說,,即便公眾的心態(tài)有些著急,,當他們對電信行業(yè)的改革產(chǎn)生整體質(zhì)疑時,改革者是否也應該主動反思——自身有沒有銳意進取,,是否可以更積極作為?只有凝聚公眾的信心和信任,,改革才可以有效推進下去,才可以贏得民心,、獲得尊重,。這其實是一個常識。三大運營商既然承認市場的作用,,就必須學會尊重消費者,,學會珍惜民意和口碑。這決定了后續(xù)改革的進展和效果,。
電信行業(yè)的改革不容易,,讓身份特殊的三大運營商一下子改變思維和作風,完全以市場化的規(guī)律運作也不可能,。對此,,公眾心知肚明。但既然“提速降費”存在空間,既然三大運營商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那么在“提速降費”的改革上就不該再扭扭捏捏,,顧左右而言他。對于公眾來說,,他們不期待改革“一下子全面實施”,,他們只是期待電信行業(yè)的改革可以穩(wěn)步推進,他們的要求難道算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