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是當前及今后的政策重心。究竟怎樣才能擴大消費呢,?按照原有的思路去考慮,,按照原有的路徑去操作,實際表明幾乎沒有成效,。必須全面反思,,重新認識消費,恢復消費的本來面目,,擴大消費才有可能,。
消費問題非常重要,,這是大家都知道但又沒有真正認識清楚的大問題。我們國家發(fā)展到了現(xiàn)階段,,消費變成了關鍵性的問題,。社會最終消費率越來越低,從過去的67%(1981年)到現(xiàn)在47%(2010年),,降低了20個百分點,。經濟蛋糕越做越大,但是用于社會最終消費的份額卻越來越少,,這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我覺得對消費的問題要全面反思。
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國家就提出要擴大內需,,尤其要擴大消費。而且那個時候上升到了戰(zhàn)略的高度,,擴大內需,、擴大消費是國家戰(zhàn)略。從1998年提出來,到2008年再次發(fā)生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之后我們內需是不是擴大了呢,?消費是不是擴大了呢?實際沒有擴大,。不但沒有擴大,,反而萎縮了,最終消費率從1998年59%下降到2008年的48%,,比例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
我覺得,,這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認識問題,另一方面是體制問題,。先談認識問題�,,F(xiàn)在對消費有一個誤解,這個誤解來自于現(xiàn)在的主流經濟學,,與凱恩斯理論有關系,。大家都熟悉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說法,即消費,、投資,、外需。在“三駕馬車”里的消費是什么呢,?消費是工具,、是手段。只有當經濟增長需要它的時候,,才會重視它,。當經濟增長不需要它的時候,那它可能就會靠邊站,。從1998年到2008年十年間,,剛開始我們遇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出口出不去,,外需不行了,,所以需要內需,要擴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搞了幾年積極財政政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外需又起來了,,2002年經濟增長開始加速,,達到9%,之后幾年都在兩位數(shù)增長,,2007年一度超過14%,。這個期間經濟增長非常快,,外需非常旺盛,,出口是以井噴來形容,強勁的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想得起消費呢?完全忘了,。當時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防止經濟過熱上,為了讓經濟降溫,,消費連帶地一塊被抑制了,。所以,當消費一旦變成經濟增長的工具或手段的時候,,那就是有時需要,、有時不需要;時而重要,、時而不重要,。到了2008年的時候,再次出現(xiàn)外部危機,,才意識到我們的內需不足,,而且越來越不足。消費的重要性,,只有這時候才再次被想起來了,,才再次被重視。
沒有危機想不起來,,是兩次外部危機刺激了我們,,才想起消費的重要性。政治經濟學講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講的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消費,。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生產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消費嗎,?消費本來是目的,,但是在這種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里頭,把它徹底變成了一個工具,,變成了一個手段,。目的變成了手段,那就異化了,。
這是一個大問題,。不是不懂,而是工具理性過于強大,,遮蔽了價值目標理性,,使我們無法看到消費的本來面目,也就不能真正認識到消費是目的,,而生產只是手段,。這與整個經濟學體系是密切相關的。整個經濟學是生產本位,,而不是消費本位,。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這樣一個背景下,經濟學的工具理性更是被放大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整個經濟學一開篇的定義就是配置稀缺的資源,,干嘛呢?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F(xiàn)在整個經濟學是為生產服務的,,是為怎樣做大蛋糕服務的。效率就是講做大蛋糕,,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效率,。至于消費,那是其次的,,只是做蛋糕的一個手段,。到凱恩斯那兒,他把消費這個目的徹底變成了工具,。這就是導致我國消費長期以來難以擴大的認識上的原因,。
其實,即使把消費當一個工具,,但也不僅僅是一個短期地促進經濟增長的工具,。消費是干嘛的?消費不是把財富消耗掉了,,而是轉化了,。這與物理學上講的能量守恒是一個道理。物質財富消耗了,,但轉化成了另一種更寶貴的財富,,那就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靠消費來實現(xiàn)的。政治經濟學講兩種生產,,一種是物的生產,,一種是人的生產,也就是人的發(fā)展,。人的生產,,就是靠消費實現(xiàn)的;沒有消費,,實現(xiàn)不了人的生產,。十多年來消費率在不斷下降,就證明了我們只重視了物的生產,,而沒有重視人的生產,,更沒有重視人力資本。這反過來又制約了經濟發(fā)展的后勁,。消費不足,,經濟增長動力也不足。消費不足,,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發(fā)展后勁就肯定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也不可持續(xù)。經濟發(fā)展最終都是靠人來推動的,。馬克思講的生產力的三要素里頭,,人是最關鍵的。這些道理過去都知道,,現(xiàn)在都忘了,,關鍵是把人忽略了。因為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氛圍下,,把人本身忘掉了,,只是把人當成物的一部分,在工廠里是流水線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是金錢的奴隸,,人被物驅使著,這是社會的異化,。
所以,,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如果認識問題不解決,,要擴大消費是很難的,,很可能還要下降,。
體制性的問題是綜合性的,、系統(tǒng)性的,,不是某一個方面體制的問題。整體來看,,現(xiàn)在的體制實際上是一種排斥性的體制,,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排斥參與,。參與社會資源的使用,、增值、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即參與市場經濟的機會是不平等的,,總是在排斥一部分人,機會不均,。例如,,就業(yè)就有各種各樣的排斥,如戶籍排斥,、地區(qū)排斥,、性別排斥等;投資也有排斥,,民間投資就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和無形籬笆,。這也是一種排斥。創(chuàng)業(yè),、搞科技發(fā)明,、辦教育、辦醫(yī)院等等,,都有不同形式的排斥,。排斥就是歧視,他可以搞,,你不可以搞,。這種種排斥導致參與機會的不均等,嚴重抑制了經濟和社會的活力,。
第二,,排斥分享。這導致經濟發(fā)展成果的分享機會不均等,,例如,,干同樣的活,拿的報酬不一樣,,在分配中,,同工不同酬,,這就是一種分配排斥。還有公共消費,。顧名思義,,既然是公共的,那就應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對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公共服務待遇三六九等,這就導致了一些人不能享受相應的公共消費,,這也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不平等,,進而導致起點不公平。
公共消費包括哪些東西,?比如教育消費,、健康消費、保障房消費等等,,這些都屬于公共消費的范圍,。政府所花的錢除了公共投資,剩下的都是公共消費,。這其中:一部分是政府自身消費,,一部分就是社會大眾消費。政府自身消費那塊要最小化,,但社會消費這一塊毫無疑問要擴大,,但我們的公共消費平等嗎?不平等,,不平等就產生排斥。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就很明顯,,農民工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人力資本積累不足,,不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所以給他的回報就很低,只能拿低工資,。文盲,、小學畢業(yè),看大門,,能夠拿到高工資嗎,?不能。市場經濟的分配規(guī)則是按照貢獻大小,,創(chuàng)造高價值才能有高回報�,,F(xiàn)在農民工群體很大,,兩億多人,,整體素質偏低,就業(yè)技能缺乏,,如何才能增加他們的收入?他們的后代呢,?處于流動狀態(tài),,不是本地居民,孩子上學要交贊助,,得不到平等的公共教育消費,。這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起點不公平,,又回到第一種排斥——參與排斥,。經濟是循環(huán)的,公共消費的不平等,,導致了參與市場機會起點上的不公平,,分配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排斥帶來排斥,,陷入惡性循環(huán),。
聯(lián)系到分配的角度來說,消費實際上發(fā)揮一個起跑線的作用�,,F(xiàn)在討論分配問題只是著眼于收入本身,,那是一種靜態(tài)的觀念。動態(tài)地觀察,,分配差距起始于消費,。消費(人力資本)——收入——消費——收入,這是一種循環(huán),,如果消費這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社會的基本消費不平等,差距很大,,收入差距會更大,。收入差距大,是多年循環(huán)累積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釋三尺也非一日之功。不擺脫靜態(tài)思維,,希望畢其功于一役,,收入分配是無解的。急功近利,就像治病,,今天得病,,希望明天就好,可能嗎,?一個蛋糕已經形成并已經分掉了,,你怎么再分呢?只有在創(chuàng)造蛋糕的過程中才能重新分,,那就要從起點開始,,從增強參與做蛋糕的能力著手。上一輪循環(huán)的終點,,也是下一輪循環(huán)的起點,。能力的鴻溝越來越大,那參與的機會就越來越不均等,。再加上在公共消費方面的不平等,,就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排斥。發(fā)展成果難以共享,,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消費份額怎么能夠擴大呢?這將導致消費份額在經濟循環(huán)中不斷下滑,,這是自然的結果,。消費率下降是一個結果,直接提升,、改變這個結果是不可能的,,那只能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徹底打破排斥性的體制,。
在這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共消費平等化。促進公共消費平等,,是縮小能力鴻溝,、實現(xiàn)起點公平的重要措施。在現(xiàn)代社會,,公共消費越來越重要,其份額也隨著發(fā)展而提升,。公共消費是私人消費的前提�,,F(xiàn)在一談到消費問題就是私人的事情,這個是錯的,。我們現(xiàn)在把這個關系顛倒了,。公共消費可以帶動私人消費,也可以在長期意義上促進私人消費的平等,,通過若干個循環(huán)以后,,可以縮小私人消費的差距,。私人消費的差距縮小,市場分配的差距也才能縮小,。要改變排斥性的體制,,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話,,包容性發(fā)展就不能實現(xiàn),;如果不能實現(xiàn),那我們現(xiàn)在所提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要調結構,、轉方式,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那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