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實體書店“越開越少”是全國性的輿論糾結,,要求政府出臺政策予以扶持的吁請不絕于耳。前天,,上海出臺綜合配套扶持實體書店發(fā)展的地方政府規(guī)范性文件。
該文件核心要旨是,,今年起上海每年將劃撥1500萬財政資金,,支持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定向支持各類實體書店,,尤其是已形成專業(yè)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實體書店,,單個實體書店所獲政府資助有望突破50萬元。
消息一經傳開,,業(yè)內人士和廣大讀者紛紛對政府的“開明舉動”表示贊許,。同時人們還當看到,上海的做法并非單一對實體書店輸血,,而是同步出臺《上海市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引導目錄》和《上海市出版物發(fā)行網點建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力求綜合運用投資引導、考核獎勵等手段,,鼓勵專業(yè)加特色,,支持引導實體書店創(chuàng)新求變,在探索建立造血機制上多下工夫,。
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發(fā)行司司長王巖鑌對上海的做法予以肯定,,認為這些政策舉措有很強的行政創(chuàng)新度和相當的政策含金量,,既注意回應當前熱點,,又強化對整個業(yè)態(tài)的科學引導和重點布局,鼓勵各種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書業(yè),,著力營造書業(yè)良性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和閱讀環(huán)境,。我們認為,這一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鑒于實體書店的整體衰落與網絡購書方式的興起直接相關,,實體書店的競爭劣勢在于書價過高,而書價過高又首先在于經營成本過高,,我們建議政府在直接出資扶持之外趁熱打鐵,,再做幾件當可明顯收效的實事,構建涵蓋面更為廣泛的長效扶持機制,,既立足于實體書店擺脫當下的經營困境,,更幫助實體書店做專、做精,、做出特色來,。
其一,,全面調查本市實體書店的實際稅費負擔。如果已按一定比例予以優(yōu)惠,,看看是否還有減免余地,,對本市可以自定的部分不妨繼續(xù)予以減免,對本市不能做主的部分則積極向上反映訴求,。從速做好這件事,,除對實體書店是個支持外,也利于政府獲取輿論的理解與認可,。
其二,,實體書店經營成本過高的首因,是房租過高,。切實減輕實體書店房租壓力,,政府可從兩個層面著手:各區(qū)目前均多少擁有一定數量的、其所在地塊因缺乏商業(yè)樓宇開發(fā)價值而閑置或半閑置的舊廠房和舊倉庫,,可結合“網點建設引導目錄”布局要求,,以“零租金”或低租金的形式用于創(chuàng)辦或保留一批實體書店;倘若現(xiàn)有實體書店的房東是市場主體,,承租的實體書店又符合布點規(guī)劃,,政府可酌情對實體書店作專項租金補貼。
其三,,由政府出“底資”,,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組建若干熱心扶持公益文化建設的專項獎勵基金,,用于獎勵那些主動為實體書店降低租金的地產開發(fā)商和物業(yè)運營商,。
若政府能在較短時期內,把這幾件實事做起來并力求做出成果,,毫無疑問,,一個涵蓋面更廣泛的實體書店發(fā)展扶持機制,就能大體形成較完整的框架,。然后根據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階段性調整、充實與完善,。如是,,從內容到形式,對實體書店的扶持當能“漸入佳境”,,最終進入良性循環(huán),。
上海是國內最具“書香”的特大城市之一,以書“化”人一向是百年海派文化的重要一支,。對實體書店的未來,,人們沒有理由那么悲觀——前提是經營者,、政府和社會各界一起使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