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觀察報》最新報道,一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委委員透露,,郭樹清在上任不久后的一次內部場合中曾提出“IPO不審行不行,?”。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監(jiān)測到,,這一話題成為近期最為熱門的財經輿情議題。多位學者和市場人士各抒己見,。許小年,、任志強、劉勝軍,、王冉等一批意見領袖表示堅決支持取消審批制,,他們認為這是建設公平市場、減少權力尋租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有不少人提出,,取消審批制需要法律環(huán)境、中介約束機制,、退市制度等諸多條件的成熟,。 取消IPO審批無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也應該是未來的方向�,,F(xiàn)在更值得討論的是,,改革的時間窗口是否已經到了,,配套環(huán)境是否已經成熟?筆者認為,,IPO不審行不行,?當然行。現(xiàn)在就不審行不行,?恐怕還不行,。 2月上旬,證監(jiān)會公布了正在排隊等待上會的幾百家企業(yè)的基本信息,。我們做個假設,,如果放開審批,這幾百家企業(yè)中的大部分,,都愿意上市而且是越快越好,。也許一段時間之后,隨著上市企業(yè)的數(shù)量增長和投資者的成熟,,新股發(fā)行價格和市盈率水平逐漸恢復理性,,這種情況下會有企業(yè)選擇暫時不上市。但如果短期之內審批制突然轉向注冊制很可能導致A股市場魚龍混雜,,市場遭遇更大的融資壓力,,綠大地之類的公司一時間很可能只會更多而不是更少。評論人侯寧更認為,,“不審崩盤,。” 改革就會有阻力有陣痛,,阻力或許是來自盤根錯節(jié)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時機把握不當,陣痛則恐怕會由市場上中小投資者參與買單,。我國投資者結構不如歐美市場成熟,,而社會養(yǎng)老體系也尚不如歐美國家完善。市場中的個人投資者占很大比例,,且有一部分中老年人把自己畢生的積蓄拿來投資,。在目前有監(jiān)管層審核的情況下,我們尚不能明辨所有優(yōu)劣公司,,而如若公司數(shù)量激增,,只靠中介機構的自律來把關,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甄別,?投資者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泥沙俱下的市場會不會導致一些更為慘痛的局面?雖然市場經濟買賣自愿,,但這些無疑應是政策推行過程中需要考慮的,。資深市場人士和機構投資者有更強的識別能力,,或許不懼完全市場化發(fā)行,但普通股民,,他們準備好了嗎? 多數(shù)成熟股市推行的都是注冊制,,和注冊制配套的是嚴密的監(jiān)管和嚴厲的追責,。2011年在美國股市被長期停牌和已經退市的中概股總數(shù)達46家,有多家公司遭到集體訴訟,。2001年美國的安然事件更是體現(xiàn)了監(jiān)管層的嚴格和對投資者的保護,。實事求是說,目前國內不少企業(yè)的誠信狀況并不太好,,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的勤勉盡責并不盡如人意,,法律訴訟的管道還不夠通暢,。 回答是否可以取消審批之前,也許應該先看看A股市場上已經存在的造假上市公司有沒有受到應有懲罰,,對中介機構的追責有沒有到位,,不合格的公司是否退市了,有沒有換個外殼卷土重來,。去年勝景山河造假上市案,,監(jiān)管層開出了被稱為對保薦業(yè)務領域的“最嚴厲”罰單,顯示監(jiān)管力度正在不斷加強,。但我們也注意到,,關于綠大地虛假上市責任人的法律懲處,至今仍不明朗,。 歸納言之,,審批制有其作用,也存在問題,,更加市場化的注冊制應該是未來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對改革路徑的分析更有價值,如果針對整個市場環(huán)境的一系列改革能有突破,,監(jiān)管力量加強了,、市場約束機制更有效了、法律追責機制完善了,,再來取消審批制,,推行注冊制,自然水到渠成,。改革需要勇氣,,但也要避免魯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