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在私車大發(fā)展之后再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讓已經開車的人放棄開車,,本來就很難,,如果公共交通嚴重滯后、痛苦不堪,,他們能不急嗎? 昨天(4月18日)《新京報》一篇報道《停車費漲了,,他們都急了》,,把眼下有車族的糾結心態(tài),生動呈現了出來,。上漲停車費并不難,但讓人們心甘情愿接受并改變出行方式,,卻絕不是簡單出臺個政策就能實現的事,。 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治堵政策出臺后,一季度交通擁堵指數同比下降16.6%,,工作日平均擁堵持續(xù)時間同比減少1小時,。這是不是表明北京的交通出行狀況改善了呢?來看另一組數據:今年1月到3月,,北京地鐵出行人次達到4.1億次,,去年同期為3.5億人次,同比增加17%,。這說明什么問題呢,?不開車的人,多數轉到了地下,,結果是,,地上不那么堵了,地下更堵了,。 但是看一個城市的交通是否舒適,不僅僅看地上,,還要看地下,。把人們從地上趕到地下,,不是治堵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順暢,、舒適的出行才是,。那么在治堵政策的選擇上,,就要考慮一個問題:駕車的擁堵和乘坐地鐵的擁擠,,哪個更痛苦,、更難以忍受,?如果堵車比擠地鐵痛苦,說明治堵措施是有效的,;如果兩者同等痛苦,,表明治堵措施“不賠不賺”,;如果是第三種情況,,擠地鐵比堵車還痛苦,那就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了,,從公共政策的效益上來講是不經濟的。 目前看來,第三種情況極可能出現,。 從世界軌道交通發(fā)展看,,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骨干網絡體系覆蓋的人口數,,與這個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基本一致,比如覆蓋率是20%的時候,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也是20%,。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骨干網絡體系覆蓋率為25%—30%左右,,那么出行比例是多少呢,?有媒體報道,目前提出的目標是“力爭讓今年北京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如此嚴重的不匹配,,造成的結果是,,“北京的公交總出行量世界最高”,超大規(guī)模的客流量分布面廣、出行距離長、出行時間集中,,坐地鐵成了一件無比痛苦的事。 表面上看,,地上是不堵了,,可居民的出行痛苦并沒有減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許多有車人坐了地鐵后說,寧可承受一點高停車費,,也不愿意擠地鐵,,那會嚴重降低幸福感。 世界很多大城市是在公共交通大發(fā)展之后才迎來汽車時代,北京是在私車大發(fā)展之后再發(fā)展公共交通,,讓已經開車的人放棄開車,,本來就很難,,如果公共交通又嚴重滯后,、痛苦不堪,,他們能不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