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貿易逆差10.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順差139.1億美元。這也是中國6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4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 “六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這樣一個特殊的注腳,在讓一季度進出口數據受到公眾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再一次引發(fā)了各方對“貿易逆差利弊幾何”的激烈討論,。事實上,,通過對貿易逆差結構的具體分析,,人們便可發(fā)現,,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似乎可以用“喜憂參半”來形容,,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極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通脹預期,從而令政府抑制通脹的努力面臨更大壓力,。按照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是一般貿易項目產生的逆差,,這種一般貿易的主要內容便是鐵礦石,、汽柴油以及大豆等原材料大宗商品的進口。而在整個一季度,,上述大宗商品進口幾乎都呈現出“量價齊升”的勢頭,其中鐵礦石進口均價為每噸156.5美元,,同比上漲高達59.5%;大豆進口均價為每噸573.9美元,,同比上漲25.7%,。這種“量價齊升”會直接導致輸入型通脹的加劇,并將這種通脹壓力沿產業(yè)鏈傳導,,最終使得社會消費品因生產成本增加而面臨更大的漲價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尚不存在扭轉“量價齊升”趨勢的有力因素,,因而這一趨勢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也會讓市場產生更廣泛的通脹預期,,從而進一步抵消政府以行政手段抑制通脹的政策效果,。 不過,,一季度貿易逆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目前,,部分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一個主要理由,便是只有人民幣升值才能改善中國與貿易伙伴間貿易收支失衡的局面,。可如今,,盡管人民幣沒有出現他們所預期的快速大幅度升值,,但是中國整體國際貿易收支卻呈現出逆差,這也使得上述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理由難以成立,并為我國爭取匯率問題主動權,、緩和國際貿易緊張局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一季度貿易逆差進一步凸顯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所面臨的巨大壓力,。按照海關總署數據,在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以及國有企業(yè)三者中,,民營企業(yè)在第一季度進出口增幅最為顯著,,出口額同比增長35.4%;進口額同比增長49.9%,。這反映出民營經濟所具備的強大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后鼓勵民營經濟發(fā)展相關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但在另一方面,盡管機電產品出口呈現出明顯增長,,但是傳統(tǒng)大宗商品如紡織品的出口增幅卻更為巨大,,這也說明出口型企業(yè)產業(yè)升級仍舊任重而道遠,出口結構調整仍面臨現實市場需求的顯著制約,。 誠然,,一季度呈現貿易逆差與春節(jié)長假以及民工荒等季節(jié)性因素有著密切聯系,,但其對于國民經濟的多元含義卻也是不容忽視的,有關部門也需對逆差帶來的多重影響進行審慎評估,,并對經濟政策作出相應調整,以保證宏觀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