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眾多不確定與不穩(wěn)定因素的形勢下,,消費無疑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xù)較快發(fā)展的重要引擎,但消費不同于投資,,它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消費驅動力的強弱要受到物價水平、消費意愿,、消費信心,、消費環(huán)境、社會保障程度,、自然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據(jù)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鎮(zhèn)居民傾向于儲蓄,14.2%的人傾向于更多消費,,居民消費意愿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在較大程度上決定居民的消費行為,消費意愿不強意味著未來消費走勢不容樂觀,。
1,、居民收入與支出增長水平基本相當,居民結余購買力并不多,。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2006-2010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7%,,而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實際增長8.2%,,相差1.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年均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實際增長7.8%,,相差1.1個百分點。
數(shù)據(jù)顯示,,居民收支相抵后,,結余購買力并不強。盡管目前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高達30萬億元,,人均近2萬元,,但由于收入差距過大決定了儲蓄結構分布極不均勻,少數(shù)高收入群體占據(jù)了大部分的財富,,因此對居民儲蓄余額應有一個客觀的判斷,。
由于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加上受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勞動力價值長期被扭曲,,在預期收入不確定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并且伴有后顧之憂,形成了“沒錢花、有錢也不敢花”的現(xiàn)象,。
2,、受通脹預期增強的壓力影響,多數(shù)居民消費心理及行為發(fā)生了較大變化,。
持續(xù)的物價上漲不但影響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的提升,致使多數(shù)居民消費更趨于謹慎,,對價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費者又回歸到捂緊錢包、精打細算過日子,,持幣待購行為較為明顯,。加之近幾年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消費分化日益顯著,。
表現(xiàn)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即一部分消費者循規(guī)傳統(tǒng),,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jié)約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則取向新潮,,講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通脹對這一群體沒有產生影響。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脹可能意味著其財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縮水,,因此,當通脹來臨或即將來臨,,人們會改變自己的投資和消費行為,,盡可能多地增加儲蓄而減少即期消費。
為了減少收入降低帶來的壓力,,人們外出餐飲,、娛樂、旅游的比重會降低,,從而影響到這些行業(yè)的營業(yè)收入,。收入預期下降會導致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更加小心謹慎,注重商品性價比的比重上升,,對產品實惠的重視程度上升,,中低端貨物與服務更受市場的歡迎。消費者回歸現(xiàn)實,,品牌消費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價意義降低,趨優(yōu)消費大大降低。
3,、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多數(shù)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
盡管國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調控房價政策和措施,但房價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據(jù)央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6.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仍顯謹慎,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對當前房價水平,,74.4%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是僅低于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由于房價居高不下,,仍呈不斷攀升之勢,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預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房價的持續(xù)增高嚴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成為制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價阻礙居民消費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正處于向更高層次的消費升級中,而在這一過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費擴張的障礙,,而目前高房價至少會在兩個方面抑制消費的快速增長,一是高房價讓許多人淪為房奴,,在沉重的房貸壓力下,,對這部分家庭的未來消費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
例如,,大部分收入將用于房貸月供,,這不僅會導致一般住房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全面萎縮,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力資本提升,,最終將導致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費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價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增加了預防性儲蓄需求,,使多數(shù)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房價的過度上漲,,導致眾多中低收入階層,,在城市住宅資源方面,逐漸邊緣化,,只能望房興嘆,。不少地方的房價大大偏離民眾的實際購買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價使促消費的政策效應受到一定影響,。近些年國家和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如家電下鄉(xiāng),、以舊換新等措施,但由于高房價使得不少居民緊縮腰包,,要么還房貸,,要么攢錢準備買房,無法顧及眾多的優(yōu)惠政策,。過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顯擠出了工薪階層的消費需求,,絕大多數(shù)購房者紛紛削減了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這削弱了我國刺激內需的政策效果,,成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障礙,。
4、投資渠道狹窄使剩余購買力只能流向儲蓄,。
目前我國投資渠道狹窄和投資工具的匱乏,,使得能滿足居民投資的金融產品仍顯不足,老百姓找不到合適的理財工具,,無法獲取較多的財產性收入,,有錢不愿花,于是儲蓄成了最安全的資金去處,。
第一,,要努力管理好通脹預期。當前需要警惕通脹預期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及房價上漲對其他消費的擠出效應,。要控制好物價,注重合理傳導老百姓的消費預期,,要發(fā)展生產,,特別是農業(yè)生產,以保障供給保障糧棉油等基本產品的供給,;加強流通,,特別是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這個薄弱環(huán)節(jié),,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場;要加大政府補貼力度,,繼續(xù)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增加對城鎮(zhèn)低收入居民和農民的補貼。尤其是對于一些低保,、生活困難的群眾增加臨時補貼,,提高補助標準。
第二,,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主要是要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從藏富于國轉為還富于民,,尤其要增強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讓人力資本得到充分體現(xiàn),,讓長期被扭曲的勞動力價值回歸本位。增強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這就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群眾的收入,,有收入保證才能形成消費能力,消費意愿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消費需求,。
第三,,要繼續(xù)調控房價。要繼續(xù)控制貨幣的流動性,,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手段來調節(jié)市場需求;要加強地方政府的責任,,無論是物價和房價,,地方都要切實負起責任來。要堅持“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房價也由地方來負主要責任。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政府和有關部門重點要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和住房等方面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這樣可以穩(wěn)定人們的心理預期,,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和消費傾向。特別是要關心和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減少居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增強消費信心,。
總之,要提高居民消費意愿,,提振百姓消費信心,,必須多管齊下,需要從提高收入,、完善消費環(huán)境,、減稅減負、降低房價,、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消費對經濟的驅動力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