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6日稱,,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收入向好,,但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儲蓄意愿更高,,消費意愿則降至1999年來最低,。如果這種消費意愿低迷之勢持續(xù),將不利于當前我國擴內需政策的貫徹落實,,更不利于整體經濟穩(wěn)定復蘇,、社會就業(yè)問題的解決,我們認為,,消費意愿降至最低,,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近期高漲的通脹預期直接削弱了居民消費意愿,。2011年上半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北方干旱導致的糧食上漲預期持續(xù)增強,;春節(jié)后各地的用工荒表明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長期趨勢;近期北非和中東政局動蕩,、日本大地震等因素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再次快速上漲,,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存在會部分抵消政府治理通脹的效果。 其次,,除通貨膨脹預期外,,影響居民消費信心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其他因素仍然較多,。誠然,,20%的高收入階層成為了高檔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但這仍然無法掩蓋80%的居民消費能力不足,、恩格爾系數(shù)居高不下的現(xiàn)狀,。面對持續(xù)上漲的高房價和橫亙在居民生活中無法回避的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等問題,,居民消費意愿降至最低就成為必然。 最后,,我國擴內需中的消費驅動力有待大力提高,。在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長期處于主導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前,,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方式推動我國工業(yè)品生產能力大幅攀升,進而拉動投資增速高漲,。金融危機以來,,外需迅速萎靡,中央政府推出規(guī)模強大的擴內需計劃刺激經濟復蘇,,內需包括兩方面:投資和消費,,此輪擴內需計劃更多是依賴投資,消費仍然處于弱勢,。但要注意的是,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看,,投資僅僅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的起點,消費需求規(guī)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升級才是擴內需的根本動力,。 值得欣慰的是,,管理層已經意識到了消費在擴內需中的弱勢問題,正在采取宏觀和微觀方面措施提高消費對于擴內需的動力,。 針對2011年上半年的通脹壓力,,1月份的央行年度工作會議和3月份的《2011政府工作報告》均將“防通脹”作為2011年宏觀調控的首要工作任務,致力于通過回收流動性,、價格干預等手段控制物價上漲,。 為了提高居民消費意愿,近日發(fā)布的《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促使居民收入增長,,提高消費能力。此外,,規(guī)劃還提出“健全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提升消費信心,。 關于經濟增長方式,去年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首次明確消費處于投資和出口之前,�,!妒灏l(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提出“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轉變”,。消費已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總而言之,,消費是普通居民幸福指數(shù)中最重要的參數(shù),,是社會再生產的催化劑,是我國擴內需的核心內容,,也是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增長的根本保證和原始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