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3月11日日本爆發(fā)的9.0級地震時,數(shù)百萬日本公眾震前10秒鐘通過預警系統(tǒng)獲知了消息,。 這10秒鐘,,對生命而言已很重要,相信有無數(shù)的人依賴這10秒鐘的預警得以逃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10秒鐘,仍遠遠落后于公眾的期望,。人們多么希望我們的科學工作者能夠更早更確切地告知我們將要發(fā)生的災難,。然而,筆者查詢公開資料,,得到的結論是失望遠遠大于希望,。 地震難以預報已成輿論的基本判斷——即使是專業(yè)的科學人士,也難以告訴我們真相,。即使是預警(即震后的異地告知),,能爭取的時間也很微小。現(xiàn)實或許是,,就在我們糾纏這些基本的科學判斷時,,更危險的地殼運動卻正在醞釀中。有多危險,?從汶川地震以來,,公眾的直觀感受是,地球被調到了振動頻率,,可感地震一個接著一個,,其中海地、智利,、玉樹等地震震級都非常大,。據(jù)筆者從中國地震網(wǎng)的公開數(shù)據(jù)查詢得知,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嘯以來,,全球共發(fā)生5.0級以上的地震4986次,,汶川地震以來發(fā)生471次。 這么頻繁的地震,,告訴我們的或許就只有一個真實:我們不幸遇到地震活躍期,。盡管不少專家出面辟謠,稱說地震活躍期為時尚早,,說地震比較活躍則較為準確,。筆者相信,專家的辟謠,,從科學角度而言或許是準確的,,但生活在擁有五大震區(qū)和23條大小地震帶的中國的我們,當然抑制不住擔心,。這不,,3月11日,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主任潘懷文接受媒體采訪時則稱,,自印尼海嘯以來,,地球又進入相對活躍期,,當前全球處于地震多發(fā)期。 筆者相信,,像過去一樣,,潘懷文的一家之言,在不久的將來或許仍會遭到駁斥甚至否定,。筆者知道,,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存在著無限可能性,,不管手段多么科學,,論證多么嚴謹,都可能偏離未來的真相,。但不幸生活在地震帶的人們一旦遭遇地震,,就再也沒有機會來論證科學的嚴謹與真相到底有多遠。 沒有人愿意等到災難來臨時才真切體會這一點,。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只有三句話:未雨綢繆,、未雨綢繆、還是未雨綢繆,!鄰居的災難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在對死難者默哀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悟出點什么,? 筆者在做了些案頭工作后,,認為當前在地震預防方面,我們尚有幾個焦點問題需要認真考慮: 其一,,是繼續(xù)沿用現(xiàn)有的預報系統(tǒng),,還是盡快引進類似日本這樣的預警系統(tǒng),還是兩套系統(tǒng)同時運作,?長期以來,,我國采用的都是地震預報系統(tǒng),該套系統(tǒng)在地震預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報不準”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詬病,。日本的預警系統(tǒng),采用的原理正是P波和S波的時間差,,通過盡可能長的時間差來為尚未遭受地震波及的人們爭取到哪怕一丁點兒的救命時間,。 其二,是否已正在改進或完善建筑法和防震救災法,?在工程和建筑方面,,我國當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標準和規(guī)范體系,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甚至有待改進之處,比如防震標準方面是否較低,,對工程和建筑物的防震審查以及處罰是否還不夠嚴格,監(jiān)督機制是否不夠健全,,鄉(xiāng)村建筑是否應列入法律規(guī)范范圍,,招投標法是否也存在規(guī)則不統(tǒng)一以及執(zhí)行不嚴等弊端等問題。 其三,,是否該對地震帶的建筑和工程,,尤其是諸如核電站、大型水庫,、學校等重點建筑和工程進行加固措施,?盡管我們有較為完備的與防震相關的建筑法律體系,但現(xiàn)實是,,各地建筑物的防震標準參差不齊,,且大多處于較低水平,如果還存在豆腐渣工程,,問題就更嚴重,。對這些建筑物采取防震加固措施,筆者認為尤為必要,。 其四,,是否該增強社會公眾在遭遇地震時的公共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可否認,,這次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中國公眾較為關注日本公民的素質普遍較高的話題。遵守秩序,,先人后己,,盡職盡責等日本公民展現(xiàn)出來的基本素養(yǎng),受到普遍好評,。進一步提高國民應對災害的素養(yǎng),,應該是這次日本大地震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 筆者相信,,以上這些提議,,有些已經(jīng)在悄悄推進。人類能從反思中得出改進的辦法從而推動人類進步,。地震是人類的公共災難,。在中國和日本都在遭遇地震打擊的當口,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還有哪些事該做,?哪些事該立即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