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稱地方解決公租房的建設資金需要長期沉淀,,考慮吸引有關低成本資金投入,并上報國家有關部門,,爭取試點動用公積金投入,。報道一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不過,,解決公租房的建設資金需動用公積金投入,在當前地方大片土地批租發(fā)展商品房,,國家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元的情況下,,讓人聽了“啼笑皆非”。 住房公積金是什么資金,?按照國務院2002年3月24日修訂后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下稱〈管理條例〉)》定義,,職工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和職工所在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屬于職工個人所有,。住房公積金應當用于職工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嚴格地說,,這是私人資金和財產,,包括公積金增值收益。來源于中低收入繳存的公積金,,難道地方政府部門上報了國家就能用于公租房建設,? 再從法律層面看,個人住房公積金,,是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是一種住房儲蓄存款集體互助基金性質,也屬于一項專項基金。所有權屬于該項基金所有繳存者,。我國2007年制訂的《物權法》第六十五條明確闡明,,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到法律保護,。而且在公積金增值收益方面,,《物權法》也作了界定,所有人對自己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因此,,對國家規(guī)定的“長期住房儲金”,在職職工有法定強制繳存的義務,,對滋生出來的兩部分增值收益(即一部分是繳存人所繳的金額放銀行所產生的銀行存款利息,,另一部分是將繳存金額匯集,向購房者發(fā)放貸款所產生的利息收入),,也理應享有兩次分配的權利,。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近些年來,,對公積金專項基金的管理,,并未真正納入法制軌道。特別在增值收益分配上,,僅僅返回公積金存款利息給繳存者,,另一部分公積金存貸款利息差額的增值收益,被財政部和建設部等部委先后發(fā)文強制征收,,如2006年6月,、2009年9月和2010年11月發(fā)文指出,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要全部用于城鎮(zhèn)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支出,。一些地方政府也通過地方立法,,將這部分增值收益用于發(fā)展廉租房建設,成為地方財政的“小金庫”�,,F(xiàn)地方發(fā)展公租房建設,,又要動用住房公積金,,改變“長期住房儲金“性質,,這就使人們在法律上對這項基金所產生的增值收益,產權歸屬更加模糊,。 發(fā)展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設本無可非議,,不過,這是政府的一項公益事業(yè),應納入政府每年財政預算,,由政府財政出資解決,。擅將老百姓的公積金增值收益去發(fā)展廉租房建設,再拿老百姓的公積金投入公租房建設,,這實質上是用中低收入群體所出的錢,,來解決低收入住房困難,這顯得有失公平,,也有悖于法律,。 對此,筆者建議提請全國人大對住房公積金管理實行立法,,制訂一部公積金法,,并對公積金各項條款實行進一步細化,從法律上更明確公積金資金性質,、用途和范圍,,增值收益歸屬等。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法律更有效,、更有秩、更規(guī)范地管理公積金,,也省得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老百姓上繳的錢存有幻想,,給我們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政府臉上抹黑,,讓繳存的老百姓更加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