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教育部在例行新聞通氣會上提出“我們希望大中城市的中職教育都能夠招收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將是一種有益嘗試,,為將來實現(xiàn)農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升學奠定基礎,。
事實上,為維護中職教育現(xiàn)有盤子計,,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對農民工子女入學開啟了一扇“小門”。譬如,,北京已招了1萬人,,上海招了6000人。
由于國家對應屆畢業(yè)生之外的全體農村戶籍,、縣鎮(zhèn)非農戶口或城市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全日制中職學校學生每人每年發(fā)放1500元“國家助學金”,,系對號入座發(fā)放,以及不少東部城市對本地戶籍中職學生發(fā)放數(shù)額不等的“地方助學金”,,在現(xiàn)有財政補貼渠道及發(fā)放方式不變的條件下,,如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將以何種方式招收農民工子女入讀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部并未明確,。為避免引起地方之間的“利益計較”,,農民工子女入讀東部城市中職學校,很可能以“借考”方式在打工地參加中考,,以“借讀”身份入學就讀,。
不可否認,此舉乃一石數(shù)鳥,。但政策之所以松動,,很大程度緣于大中城市戶籍的中職生源不斷萎縮、現(xiàn)有中職學校連年成批“倒閉”之殘酷事實,。簡言之,,補充中職生源,已成為維護東部中職教育發(fā)展的最重要抓手,。鑒于中職畢業(yè)生是企業(yè)技工隊伍的第一來源,,一旦東部城市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向農民工子女開放大門,若干年后,,東部“技工荒”亦能得到一定緩解,。
查2002年到2010年各年度“上海教育工作年報”的同類數(shù)據(jù),可以歸納出3條耐人尋味的“曲線”,。它們分別是投入及政策扶持量化曲線,,歷年中職生源變化曲線,歷年中職學校數(shù)量變化曲線,。篇幅所限,,我們對后兩條“曲線”所披露事實作簡略分析和歸納:
2002年,上海各類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在校生24.77萬人,,學�,?倲�(shù)215所�,?傻搅�2010年,中職在校生降至15.75萬人,,學校總數(shù)降至101所,。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有兩點:一是近年來上海中職學生總數(shù)和學�,?倲�(shù)呈逐年雙降狀;二是同期政府對中職學校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卻年年加碼,。上海中職教育持續(xù)的“兩降一升”并非國內孤案,,整個東部的大中城市狀況皆大同小異。
一面是中職教育存量資源利用率不斷下降,而投入持續(xù)增加(當然,,增加投入乃必須),,另一面是大量農民工子女渴望接受中職教育、將來能加入技工隊伍,,卻因種種政策障礙處于“山陰不管,,會稽不收”的尷尬境地。此情形長期未能改變,,而東部企業(yè)“技工荒”卻逐年加劇,,在經(jīng)濟社會層面形成多輸局面。
暫不剖析形成這一難堪局面的內在機理,,我們只想指出,,這些年,由各級政府直接給力的惠民實事越做越多,,可毋庸諱言的另一尷尬事實是,,許多具體的民生事項得到改善,但民間的不滿和怨氣卻并未隨之消解,,反倒有加劇之勢,。常有官員就此感慨,表達不解,,流露委屈,。是啊,!這是為什么——容我們直言,,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做好事也講究時機和火候——總的原則是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宜一次性解決就不可拖泥帶水,。順此思路,再分析東部城市向農民工子女開放中職教育一事,,如果新世紀初或“十一五”期間,,就照此設想實施,那么在東部中職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投入物有所值之外,,更重要的好處是,,東部城市企業(yè)的“技工荒”很可能早些年就已化解,。
現(xiàn)實中,針對一系列民生糾結,,政府出面“解結”的時機選擇,,往往會慢上一拍甚至數(shù)拍。譬如今天國務院要開會研究調高個稅起征點,其實這件事遲早都得做,,可有關部門卻患得患失,,請出一幫學者專家連續(xù)幾年“彎彎繞”……現(xiàn)在可好,盡管調高起征點已指日可待,,但老實說,,已經(jīng)錯過了“效果最大化”的時間窗口。且撇開各種大道理不講,,大帽子不戴,,光從做好事總要爭取留個好口碑計,務請政府做好事時務必遵循“三宜原則”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