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了中國鋼鐵行業(yè)數年來進口鐵礦石談判的中鋼協主要領導羅冰生和單尚華21日宣布退休,,隨著鐵礦石年度談判的終結,,曾經參與、影響著中國鐵礦石談判的“元老”的退休,,被業(yè)內視為“鐵礦石談判舊時代的結束”,。 舊時代的結束,通常意味著新時代的到來,。但是,,在鐵礦石談判上未必能那么容易迎來新時代,。在鐵礦石談判“舊時代”,,由于中國方面缺少話語權,在進口鐵礦石時總是硬不起來,,“中國模式”,、“中國價格”在一次次的談判中化為烏有。 在鐵礦石談判上,,套用中國一句俗語“打鐵需要自身硬”,。留有嚴重計劃經濟色彩的國內鐵礦石價格雙軌制改革問題,還有各大鋼企之間,、大鋼企與中小鋼企之間相互拆臺問題,、鐵礦石里的“含腐量”問題等使得中國鋼鐵行業(yè)在談判中硬不起來。 隨著元老的退休,,談判者必將換將,。但是,在基本談判格局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人的因素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不能忘記一個最基本的市場規(guī)律——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格。話語權靠談判,,更靠市場,。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中國2009年發(fā)現50億噸鐵礦,,同時中國還有很大的鐵礦找礦潛力,,即使中國3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進口,,鐵礦資源也有保障。中鋼協會長鄧崎琳也表示,,到2015年,,我國自產鐵精礦的供給能力將由現在占總需求量的不足40%,提高到45%左右,;進口鐵精礦中的權益礦比例也將有較大提升,,預計將由現在的不到15%,提高到50%以上,。 當然,,我們不能坐等鐵礦石“自給自足”時,才自然生成話語權,,這等于放棄爭取話語權,。其實,鉀肥談判的成功經驗就可以借鑒,。在我國鉀肥對外依存度67%,、此前的多次談判敗北的情況下,去年初,,中國談判小組與BPC(白俄羅斯鉀肥公司)簽訂了2010年度鉀肥海運銷售合同,。該合同量為100萬噸(20%上下浮動),到岸價為350美元/噸,。這一價格較當時國內現貨價低17%,,打破了國際巨頭價格壟斷的夢想。在大宗資源類商品的進口上,,如何爭取話語權,,功夫在談判桌上,更在談判之外,。 中國鐵礦的新發(fā)現與新采掘,、進口鐵精礦的權益礦增加,為“自身硬”創(chuàng)造了好的條件,,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非全部。要想增強在談判中的主動性和話語權,,還要解決好自身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面對國際巨頭的價格壟斷,,我們不能全部寄希望于“自給自足”來解決問題,。爭取國際話語權,是中國企業(yè),,尤其是諸多國企的共同責任和努力方向,,無論有多么艱難,,都不能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