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是在上世紀60年代根據(jù)對世界各國經(jīng)濟規(guī)模和人口估算基礎(chǔ)上發(fā)明的概念,。由于各大國際金融組織以此衡量國家的經(jīng)濟水平,,誤導了許多人用這一概念來理解或解釋國家實力、社會狀況,、發(fā)展水平,。 人均GDP的位次≠國際地位。依據(jù)IMF數(shù)據(jù),,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8位的經(jīng)濟體是盧森堡,、挪威、卡塔爾、瑞士,、丹麥,、澳大利亞、瑞典和阿聯(lián)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不但不能與人均GDP排第9位的美國相比,也無法和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人均GDP的多少≠國際影響力大小,。上述人均GDP世界前8名的國家,人均GDP少則4.7萬美元,,多則10萬美元,。然而,它們對國際事務(wù)的影響力不但不能與人均GDP更低的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相比,,甚至比人均GDP2.7萬美元的以色列,、4484美元的伊朗、1176美元的印度要小得多,。同樣,,人均GDP4283美元的中國比人均GDP4.2萬美元的日本國際影響力大。 人均GDP≠民眾生活水平,。1個百萬富翁+99個乞丐,,使他們的人均財富為1萬元,而這100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仍處于貧困水平,。2004-2009年,,我國人均GDP從1246美元增至4283美元,同期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是我國貧困人口從2610萬增加至4007萬,。貧困人口的收入主要用于食品,,近年來食品價格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提升的貧困線標準,,也許實際貧困人口多于統(tǒng)計數(shù)字,。 人均GDP800美元≠小康社會。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shù)據(jù),,
2009年全球GDP約為62萬億美元,,人均GDP近一萬美元。這并不意味世界已是小康社會,。這道理同樣適用于每個國家,。2009年,人均GDP超過800美元的國家有149個,,但其中被認為是小康社會的不多,。其中伊拉克(人均GDP2625美元)、蘇丹(人均GDP
1642美元)、巴基斯坦(人均GDP
1049美元)的社會情況都不如人均GDP542美元的坦桑尼亞,。即使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的巴西也不被認為是小康社會,。 人均GDP1000-3000美元≠社會動亂因素。2009年人均GDP位于1000-3000美元的國家有36個,。這些國家的社會動亂的普遍性并沒有明顯地高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其中摩爾多瓦、吉布提,、喀麥隆都是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國家,。相反,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意大利卻不如上述國家安定,。 2009年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經(jīng)濟體有37個,。然而,這些國家的社會安定情況也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國家好,。其中阿富汗,、肯尼亞、乍得,、利比里亞,、布隆迪都是社會動蕩不安國家,。人均GDP只有560美元的阿富汗比人均2111美元的蒙古社會動蕩得多,。 社會和諧的基礎(chǔ)是社會正義與公平。人均GDP391美元的馬達加斯加和4.3萬美元的芬蘭都實現(xiàn)較高程度的社會和諧,,這告訴我們,,人均GDP的高低與社會和諧無相關(guān)性。我們可以考查這兩國在社會正義與公平方面,、在社會道德和社會制度建設(shè)上有什么共性,。而人均GDP的經(jīng)濟概念適用范圍有限,濫用這一概念不益于我國發(fā)展,。(本文摘編自《環(huán)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