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治堵方案正式發(fā)布,,該方案明確了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控制小客車數(shù)量,、提高中心城區(qū)停車費、限制非京戶籍人員購車等措施,。鑒于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其治堵措施將會對其他城市產(chǎn)生“示范”作用,因而北京治堵引起了全國媒體和民眾的廣泛關注,。
任何公共政策都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何況是須以限制民眾部分權利為代價的治堵政策,。我無意于評價北京治堵方案的得與失,只想選擇一個側面談談對于治堵的感想,,這個側面一直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對于治堵其實是至關重要的。
治堵,,從根本上講無非是平衡道路交通的供求關系,,可從“供”和“求”兩個方面入手。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多修建道路,、立交橋等無疑是為了擴大交通供給;而減少交通需求,,具體地說就是減少人們交通出行的需求,,少一些遠距離出行,少一些不必要,、無意義的出行,。
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我從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馬宇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來的,。馬宇先生作了一番統(tǒng)計,,以北京400多萬輛汽車保有量、全年240個工作日計算,,每天在北京街頭的堵車長龍中,就有近兩萬輛車是去驗車的——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吧,?馬宇先生還說,驗車共有11個步驟,,即使一切順利,,每輛車檢驗至少需要花費1個小時,再加上來回耗費在路上的時間,,以全國汽車保有量7000萬輛計算,,司機每年花費在驗車上的時間超過1.4億小時,因此減少國民財富50億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汽車耗油所浪費的錢財,、造成的污染——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吧,?如果汽車年檢取消,,僅每天行駛在北京街頭的車輛就會減少近兩萬輛,其節(jié)省的道路資源就可能相當于多修一條馬路,。
那么,,機動車年檢是否必要,?擺在臺面上的必要性很多,但開車的人都知道,,驗車在很多時候只是走形式,,這毛病、那毛病,,只要交錢就能順利通過,。我之所以對馬宇先生的這個例子記憶深刻,是因為它讓我感同身受:由于“歷史的原因”,,我的車輛掛的是蘇A(南京)牌照,,而我現(xiàn)在浙江嘉興工作,驗車必須開車去南京——不是說驗車是為了保證車輛安全么,?各地驗車的程序,、要求都一樣,為何不能異地驗車呢,?我從嘉興開車去南京驗車,,浪費我的時間和金錢不說,要占用嘉興的道路資源,,占用高速公路資源,,占用南京的道路資源,而這樣的交通出行何其沒有必要,!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確實有很多交通出行是沒有必要的,減少交通出行需求,,原來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效率有關,,治堵并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問題。進一步說,,由于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大城市居民時常被迫遠距離出行;由于政府部門辦事效率較低,,人們辦一件事往往要來回跑好幾趟,;由于政府部門踢皮球,人們不得不從這個部門“出行”到那個部門……諸如此類,,既給城市交通添了堵,,也給人們的心情添了堵。
在北京治堵方案中,,“加快教育,、行政、醫(yī)療衛(wèi)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配置,,鼓勵就近就業(yè),,從源頭上減少交通出行需求”這一條包含著均衡公共服務資源的意思,,但顯然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效率,,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從源頭上減少民眾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