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CPI達到5.1%,,這個結果并不令人驚訝,。盡管學界感覺有些超出預期,,但實際上,,恐怕是上漲幅度超出了預期,,CPI在今年出現單月破5,,市場其實早有心理準備,。10月的4.4%比9月的3.6%上漲了0.8,,11月又比10月上漲了0.7,。單就上漲幅度來看,,應屬相對較大。盡管國家發(fā)改委估計11月的5.1%可能是年內最高點,12月CPI再次破5可能性不大,,但這種認識之于通脹現實并無多大意義,。而對于即將到來的2011年,CPI將在相對高位運行,,大體也成為各界共識,。 對通脹究竟要出現何種演變,目前爭議紛紜莫衷一是,。但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wěn)定物價放在首位分析,,今后一段時期的通脹形勢不容樂觀。迄今為止,,對于此番通脹有關方面仍然堅持結構性通脹的觀點,,因為CPI上漲主要為食品類以及居住類價格上漲所推動。但中國CPI的構成一直飽受質疑,,其具體的分項構成至今不為公眾所知,,這就使得CPI的數據分析,難免成為相關部門的自言自語,。 也恰恰因為CPI主要為食品類價格上漲所推動的認識,,行政干預物價的手段,成為許多地方穩(wěn)定價格的首選措施,。其背后暗含的邏輯無外乎,,不管通脹如何演變,為防止價格上漲演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有先將物價壓住再說。在各種強硬的行政干預之下,,蔬菜類價格最近出現了明顯下降,,這使得通脹預期的管理者終于暫舒一口氣�,?墒�,,通脹的現實因素并未因行政干預的強力介入而消失。在供應沒有出現明顯短缺,,而且糧食在異常氣候影響下仍然連續(xù)豐收的情況下,,食品類價格卻依然強勁上漲,如此怪異的通脹突出地表明,,此番通脹與短缺無關,,僅靠行政干預難以達到根本效果。 行政干預能夠起一時之效,,卻終究無法消除通脹的長期預期,。12月11日,國家發(fā)改委在其官方網站刊發(fā)《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價格形勢和調控監(jiān)管措施》一文,指出:價格干預已經取得預期效果,,今后的主要工作將是如何落實已出臺的穩(wěn)價措施,。同時提及,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是控制物價較快上漲的根本性措施,。該文其實透露了重要的信息,,其一,今后一段時期可能不會再出新的行政干預措施,,因為目前的措施已經基本覆蓋了針對食品類價格上漲的領域,;其二,也許是變相承認了行政干預之于此輪通脹其實是無效的,,根本的方法還是貨幣政策的調整,。 假如這就是發(fā)改委曲里拐彎中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那么它也許表明,,決策層面其實對加息抑制通脹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之所以至今對加息極為謹慎,主要是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量化寬松,,加息容易導致熱錢流入套利,,反而更加助推通脹。 當前控制通脹的政策面臨嚴重的“兩難”,。行政干預雖然能短期有效,,但只要不是無視現實,就不會寄大望其能發(fā)揮神效,。其最大的效力,,只是暫時緩解通脹的壓力而已。而之于貨幣政策,,央行12月10日第六次上調準備金率,,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將這種“緩加息、多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策略稱之為明智之舉,。而明智之舉卻恰恰是不得已的辦法,。 鑒于通脹將在不短的時期內存在,當前控制通脹的政策已經表露無疑:雖然行政手段被認為是無根本效力的,,但作為救急措施,,行政干預不會被放棄,而是相機而動,,為調控爭取時間,;貨幣政策成為控制通脹的主要措施,準備金率可能會相對頻繁地上調,,加息則作為后續(xù)手段,,大多時候,,加息更多地表現為象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