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上周六在韓國慶州閉幕。有意思的是,,在會后發(fā)表的聯(lián)合公報中,,G20成員一致承諾,將“克制本國貨幣競爭性貶值”,,絕不打所謂的“貨幣戰(zhàn)爭”,。
其實,所有貨幣同時貶值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一種貨幣貶值就意味著另一種貨幣要升值,;同理,所有國家不可能同時提高凈出口,,全球凈出口總額必定是零,。因此,競相貶值比賽本質上是一個“零和博弈”,。更有甚者,,一旦匯率戰(zhàn)升級為全面的貿易戰(zhàn),全球化進程的倒退和世界各國居民福利水平的急劇下降將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僅憑一紙聲明,不打“貨幣戰(zhàn)爭”這一承諾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首先,,從國際法的角度看,這種承諾基本上沒有約束力,。G20本身是一個形式松散的國際組織,,其通過的決議最多只具有“軟法”性質,缺乏國際貿易組織(WTO)那樣的強制性爭端解決機制,。
其次,,各國對“貨幣戰(zhàn)爭”這一概念的理解不一,對于中國公眾而言,對“貨幣戰(zhàn)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宋鴻兵那本暢銷書的影響,。而在美國看來,,經(jīng)濟復蘇疲軟是美元當下走軟一個天經(jīng)地義的理由,像中國這樣經(jīng)濟表現(xiàn)太好的國家,,即便貨幣是在升值,,但升幅太小也是罪過。事實上,,目前國際上熱炒的“貨幣戰(zhàn)爭”之說正是上月底巴西財長突然拋出來的,。請注意,他強調的是,,“巴西政府將采取措施應對中國,、日本、美國和歐盟發(fā)起的匯率戰(zhàn)爭”,。在此之前,,今年4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華盛頓會議前夕,巴西,、印度也與美國一道發(fā)難,,要求中國實行“更有彈性”的匯率政策。
最后,,G20框架下并沒有權威機構來解釋“貨幣戰(zhàn)爭”和界定責任方,,這樣美國就有可能憑借其強大的盟友關系和輿論工具來控制話語權。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保持了漸進的升值態(tài)勢,,但仍被美國指責為“操縱匯率”,并將這種觀點通過其軟實力不遺余力地向世界傾銷,。目前,,美國在人民幣問題上奉行的是“白臉+紅臉”的策略:在國會展開正面攻勢的同時,白宮采取了另一套迂回策略,,即通過密集的穿梭外交和游說,,在世界范圍內,,從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東盟到印度,,甚至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歐洲和南美,,試圖構建起一道共同戰(zhàn)線,爭取讓更多的國家加入到由美國指揮的,、要求中國重估匯率的大合唱中來,。
這一政策思路與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jīng)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向國會提出的建議可謂不謀而合。具體而言,伯格斯坦認為,,美國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定性為“匯率操縱國”,劃出底線,,迫使中國同意磋商,;第二步,爭取歐盟和其他新興經(jīng)濟體的支持,,通過壓倒性投票權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fā)表“匯率特別報告”,,對中國進一步施壓;第三步,,一旦IMF裁定中國操縱匯率,,那么美國就可名正言順地請求WTO正式宣布中國利用不公平匯率手段來破壞自由貿易原則,要求中國即刻改弦更張,,否則所有受損方有權實行貿易報復,。
客觀地說,隨著各國經(jīng)濟復蘇進程和貨幣政策調整的不同步,,一些國家間匯率短時期內有所起伏也在所難免,。相比之下,美國多年來濫發(fā)美元,,特別是在危機期間兩次大規(guī)模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龐大流動性,導致全球范圍內熱錢洶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被動升值,,或許才是當今世界匯率矛盾如此集中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