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結構性理財產品動輒以10%甚至20%的豐厚收益,,讓眾多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欲罷不能,。但如今,,結構性產品的高風險特性日益凸顯,,而高收益這一優(yōu)勢卻逐漸喪失,。今年上半年,,結構性產品雖然發(fā)行量出現上升,,但最終的收益率情況和信息披露狀況卻都不盡如人意,,其平均收益率甚至跑輸了非結構性產品,。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25家商業(yè)銀行發(fā)行了136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環(huán)比大幅上升40%,,同比也增加42.4%。掛鉤匯率,、指數,、利率,、大宗商品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占比合計超85%。從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來看,,掛鉤基金和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較高,,分別為10.17%和9.72%,而掛鉤匯率和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較低,,分別為4.46%和5.1%,。
雖然結構性產品的發(fā)行數量較此前有明顯增長,但令人遺憾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有所下滑,。
2014年上半年,共有1169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環(huán)比增31.2%,。與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相比,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較低,。
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遠高于5%,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并未達到5%,。其中,一季度到期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5.17%,,二季度升至5.32%,;而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一季度為4.84%,二季度下滑至4.58%,。此外,,更有80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在分析人士看來,,結構性理財產品在設計時都隱含了市場趨勢觀點,,即對掛鉤資產標的看漲、看跌或看平,。一旦投資者在購買時沒有判斷正確投資標的未來的走勢,,則很可能在期末收獲“零收益”或者“負收益”。而部分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等原因,,僅僅是給產品冠以結構之名,,將大部分資金投資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其最終收益率主要還是來自貨幣資產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