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信用卡從未離身卻被盜刷,,而銀行的爭議處理結(jié)果只有一句話:憑密碼消費的交易,,銀行方面概不負責,。2011年12月18日,,廣州王先生的中銀信用卡被盜刷了3萬余元,盡管王先生出具了證據(jù)力證盜刷事實,,但是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心卻給出了上述讓他大失所望的爭議交易調(diào)查結(jié)果,。
“中國銀行未能對犯罪分子偽造的信用卡進行有效識別導致我的信用卡被盜刷,很明顯這是他們的責任,,但是現(xiàn)在卻要我來承擔損失,!”昨日,忿忿不平的王先生向中新網(wǎng)金融頻道表示,,中國銀行既未有效保障信用卡用戶的用卡安全,,發(fā)生風險后居然還要將責任推給用戶,考慮到自己當前掌握的有力證據(jù)和中國銀行方面的消極處理態(tài)度,,王先生稱不排除將和中國銀行對簿公堂,,討回損失。
偽卡順利盜刷卡主3萬余元 刷卡單簽名竟非卡主名字
2011年12月18日晚8點42分,,正在單位宿舍休息的王先生突然收到中國銀行的短信稱,,自己的中銀信用卡消費了人民幣3萬余元,。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詐騙短信,,沒有太在意,。”但是過了幾分鐘,,覺得不太對勁的王先生撥通了中國銀行的客服電話,,而客服人員對該筆消費的確認著實讓王先生吃了一驚�,!翱ň驮谖疑砩�,,竟然"被消費"了?”在立即將卡片凍結(jié)后,,王先生迅速向警方報了案,。
隨后,急于知道自己信用卡上不翼而飛的3萬余元究竟去向何處的王先生再三向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員詢問交易發(fā)生地,,但是無奈工作人員始終以賬單未出為由拒絕提供相關信息,。直到第二天,在王先生的敦促下工作人員才告知他,,消費地點在廣州市一家珠寶店,。
此后,王先生工作的單位開具證明,,案發(fā)時王先生一直在位于廣州市另一區(qū)的單位宿舍內(nèi),,王先生的幾位同事也能為其證明案發(fā)時信用卡仍在王先生本人身上,警方在該珠寶店所調(diào)取的監(jiān)控錄像也顯示,,刷卡人確實并非王先生,。
最讓王先生哭笑不得的是,在該珠寶店出示的刷卡單上,,簽的竟然還不是自己的名字,。“辦卡時明明選的是密碼加簽名的驗證方式,,為什么簽名錯誤竟然也能夠消費成功?”
就這樣,,一張偽造的信用卡和一個完全與卡主信息不符的簽字,順利盜走了王先生中銀卡上的3萬余元,。
卡主應為盜刷損失負責,?高額信用卡成負累
2009年,月收入僅1000元的王先生申請辦理中銀信用卡,�,!爱敃r審查辦理卡片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以我的工資收入很難通過審核批準,�,!钡龊跬跸壬饬系氖�,,該張信用卡最后不僅順利獲得了批準,額度還高達36000元,�,!坝昧�1年左右,中國銀行又短信通知我,,由于我用卡情況良好,,額度上調(diào)至46800元�,!�
正是這張意料之外的高額信用卡,,給王先生帶來了
3萬余元意料之外的損失。
“案發(fā)之后一直等到賬單出來,,中國銀行才同意進行爭議查詢,。我先后把爭議申請、信用卡復印件以及報案回執(zhí),,單位提供的不在場證明,,以及商家提供的簽購單存根復印件傳真給他們,他們說要45個工作日才會有結(jié)果,�,!贝撕螅庇诹私庹{(diào)查進展的王先生隔兩三天就詢問一次,,但是中國銀行方面始終沒有任何新的消息,。“在這段時間里,,中國銀行從來沒有主動聯(lián)系過我,,我給他們打電話,不論我怎么說,,他們只是告訴我耐心等待爭議結(jié)果,。”
2012年1月31日,,王先生聽從銀行建議先行對3萬余元的爭議交易進行了還款,。2月10日,王先生終于等來了中國銀行爭議調(diào)查組的爭議處理結(jié)果:由于是憑密碼消費的交易,,因此中國銀行拒絕承擔任何責任,。
最讓王先生哭笑不得的是,在該珠寶店出示的刷卡單上,,簽的竟然還不是自己的名字,。
“卡片明顯是偽造的,連簽名也不是我的名字,,這樣的盜刷損失銀行理應負責,�,!蓖跸壬嬖V中新網(wǎng)金融頻道,這樣的爭議處理結(jié)果自己絕對不能接受,。隨后,,已經(jīng)對中國銀行的信用卡安全性失去信心的王先生要求中國銀行立即將自己的信用額度調(diào)低至2000元以下,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告知他,,最低只能調(diào)至當前額度的10%,�,!吧暾堉蟮攘撕镁�,,也沒有工作人員主動聯(lián)系我辦理相關手續(xù)�,!�
王先生說,,由于自己拒絕接受銀行的處理結(jié)果,中國銀行表示要他到公安機關開立《信用卡盜刷證明》,,然后繼續(xù)等待處理結(jié)果,。
到底誰該為盜刷買單?
近年來,,隨著各銀行信用卡發(fā)卡量爆發(fā)式的增長,,用戶信用卡被盜刷的案例也屢見報端。
由于民事訴訟適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過去的判例中,儲戶告銀行,,就必須舉證證明銀行有過錯,。而以往的此類案件中,儲戶往往因無法證明銀行有過錯,,最終無法追回損失,。
曾經(jīng)辦理過類似案例的浙江援手律師事務所律師潘永明認為,如果證據(jù)表明卡主確實沒有用自己的信用卡進行交易,,那么就應由銀行來承擔損失,。因為銀行與信用卡持卡人之間成立的是一種由銀行授信、在一定額度內(nèi),,允許持卡人刷卡取現(xiàn)或者消費的合同關系,。銀行卡、卡號和密碼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儲戶身份標志,,只有在三者一致時,,才能允許交易。不管作案者如何取得卡號和密碼,,銀行未能識別偽卡,,允許銀行卡,、卡號和密碼三者不一致的情況下交易,導致盜刷發(fā)生,,這就表明銀行的交易安全系統(tǒng)存在重大缺陷,,同時銀行卡的造卡程序也存在安全漏洞。
據(jù)信息時報2009年1月9日報道,,2009年1月,,廣州番禺區(qū)法院就對一起客戶訴銀行應承擔自己信用卡被盜刷所產(chǎn)生的損失案進行了判決:不管銀行的資金是否被盜,只要儲戶沒過錯,,就有權根據(jù)儲蓄存款合同,,要求銀行支付存儲的資金。
此類案件中銀行被判全賠當年在廣東省還是第一例,,也改變了以往由儲戶證明銀行過錯的慣例,。
而這一判例也給予了王先生向中國銀行討回自己3萬余元損失的信心�,!拔椰F(xiàn)在已經(jīng)不對中國銀行能給我一個滿意的答復抱有希望了,,現(xiàn)在人證、物證俱全,,我打算通過法律來維護我的權益,。”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王先生在電話中語帶無奈地說,,自己之所以向中新網(wǎng)金融頻道傾訴遭遇,是因為看到近來頻頻曝光的中銀卡用戶被盜刷后都遲遲未能獲得妥善處理,,反觀自己在與中國銀行的溝通中同樣得到了簡單冷漠的對待,,投訴無門的無助感油然而生,只能寄望通過媒體使自己的遭遇得到關注和解決,,更希望借此對中國銀行的管理漏洞以及服務缺失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