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約翰·布羅克曼 |
 |
約翰·布羅克曼作品的中譯本。資料照片 |
約翰·布羅克曼給人的印象,,是在看似平行的兩個空間,、即人文和科學之間游走:媒體向他索取照片時,,他通常提供他與某位藝術大師的合影;同時,,他又與多位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私交甚好,。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引領“跨界”風潮,。如今,他利用互聯網為世界頂級科學家搭建思想碰撞的平臺,,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向普羅大眾解釋自然真相,。他創(chuàng)辦的網站“鋒利”因而獲譽“世界最智慧網站”。
“跨媒介”先驅
布羅克曼在人文和科學“兩種文化”中均涉足頗深,,源于紐約這座光怪陸離的城市。
他與紐約的淵源可追溯到1944年,,時年3歲的布羅克曼患脊膜炎,,在波士頓兒童醫(yī)院昏迷6個星期。就在醫(yī)生放棄救治的那一刻,,他突然睜開眼睛,,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去紐約�,!�
直到1961年布羅克曼20歲時才第一次去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而真正吸引他的卻是文學類月刊《評論》,、《黨派評論》和英國的《文匯》上尖銳而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化交鋒,。
“表面上我在哥大讀經濟金融,,我的興趣和本能卻是文化,,”布羅克曼說,“我最大限度地利用這所了不起的學校和紐約這座了不起的城市所提供的資源,,在感興趣的領域自我教育并付諸實踐,。”
畢業(yè)后,,他開了一家租賃機構,,又在朋友建議下每晚西裝革履地去市中心一家實驗劇院幫忙,。劇院名為“劇場起源”,是當時先鋒文化的陣地,,同時是紛繁熙攘的詩歌中心,。
他結識詩人格爾德·斯特恩。當時,,斯特恩正與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合作,。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首先在藝術世界傳播,數年后獲得主流媒體認可,。
通過麥克盧漢,,布羅克曼廣泛閱讀信息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書籍,,包括貝爾實驗室兩名科學家的著作《溝通的數學理論》,。書中寫道,“溝通”這個詞意義廣泛,,包括一種思想影響其他思想的所有過程,。它不只關乎書面和口頭表達,而且涉及音樂,、圖像藝術,、喜劇、芭蕾和一切人類行為,。對此,,布羅克曼深有共鳴。
他把這些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介入紐約地下電影,,1965年,他成為電影人實驗影院經理,。他舉辦藝術節(jié),,召集世界級藝術家、舞者,、詩人,、劇作家和音樂人,制作了30部標新立異的作品,,引起轟動,�,!翱缑浇椤币辉~由他發(fā)明,,從此成為他的標識。在這面大旗下,,布羅克曼聚集起當代諸多炙手可熱的藝術大家,。
創(chuàng)“鋒利”網站
在科學界,,布羅克曼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創(chuàng)辦網站“鋒利”。據他說,,這個網站源于一個朋友“失敗的藝術實驗”,。
詹姆斯·李·拜爾斯是一名行為藝術家。他認為,,要達到知識領域的高地,,純粹靠泡哈佛大學圖書館、啃600萬本書籍是愚蠢之舉,。他決定找世界上最聰明的100個人,,把他們關在一個房間里,彼此提出一個始終困擾自己的問題,。理論上,,這一實驗的結果將是“思想的合成”。
事實上,,實驗以失敗告終,。拜爾斯的確列出了他所認為100個最聰明的人,分別給他們打電話,,但其中70個人直接掛斷了他的電話,。
布羅克曼認為,拜爾斯的想法很有意思,,而自己至少可以在互聯網上做某種類似事情,。于是,“鋒利”網站應運而生,。
這是一個“網上沙龍”,,布羅克曼任主編和主持人,以“對話”為目的,�,!拔覀儗ふ夷切┯兴枷氲娜耍鲃�(chuàng)造性工作得以擴展大家的思維,,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他說,“我們歡迎最尖銳的文化探討和思想調查,,哪怕它們尚未獲得廣泛認知,。”
網站至今召集660名成員,,都是學術界的“大腕”,,包括《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繪制人體基因圖譜的克雷格·文特爾,、創(chuàng)辦《地球目錄》的斯圖爾特·布蘭德,、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理論語言學家喬治·拉科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金融理論著作《黑天鵝》作者納齊姆·尼古拉斯·塔利布……
布羅克曼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說,他對那些能在藝術,、文學,、科學中提取文化元素并以各自方式將其糅合在一起的人深深著迷。
“我們生活在一個批量生產的文化中,,許多人,,甚至是那些功成名就的文化權威,都受制于‘二手想法’,,”他說,,“我希望接觸一些真正有自己想法、拒絕‘二手貨’的人,,一些身體力行,、而非清談別人觀點的思想家�,!�
讓思想交鋒
自設立以來,,“鋒利”一直被視為是最能激發(fā)思想火花的網站。
進化生物學家馬克·帕格爾斯在網站首頁的引言中寫道,,人類的社會學習能力使人類變得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聰明,。“如果我生活在一群人中,,我會觀察他們,,看他們在做什么,有哪些發(fā)明創(chuàng)新,。我會選擇其中最好的點子,,而不必自己鉆研創(chuàng)新過程,”他說,,“比如,,我想做一支更好的矛,但完全沒有主意,。如果我注意到我的社會群體中有其他人做了一支很好的矛,,我就可以簡單地模仿他,而不必理解為什么那支矛更好,�,!�
帕格爾斯進一步解釋道:“這意味著過去20年間,社會學習設立一種人類生存狀態(tài),即我們非常,、非常擅長模仿他人,,而不是自我創(chuàng)新,。我們自以為是高度創(chuàng)新的物種,,但社會學習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以直接利用別人的成果,不必投入時間和精力自己琢磨,�,!�
這一觀點精準地闡述布羅克曼創(chuàng)辦“鋒利”網站的初衷:為在各自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知識精英提供論壇,讓他們各自倡導的令人著迷或富有爭議的觀點正面交鋒,。他不認為這是精英階層的“邊緣性爭論”,,而認為這類思考將影響地球上每個人的生活。
這一理念引導網站著手一系列活動,,最引人注目的一項傳統是,,為紀念網站設立,布羅克曼每年會在網站上貼出一個問題,,邀請網站每一位成員回答,。“這些問題會激發(fā)意想不到的回答,,”他說,,“我的目標是刺激人們深入思考一些他們一般不會思考的問題�,!�
2005年的問題是“你相信什么,,即便你無法證明?”2006年的問題是“你的危險想法是什么,?”2007年的問題是“你對什么感到樂觀,?”2008年的問題是“你改變了自己的什么想法?”2009年的問題是“什么將改變一切,?”
2010年的問題是“互聯網如何改變了你的思維,?”172人作了回答,其中150人的答案結集出版,,書名是《互聯網如何改變了你的思維,?網絡對我們思想和未來的影響》。
不少人回答時提及“集體智商”一詞,。布羅克曼認為,,這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集體意識”一說的延續(xù)�,;ヂ摼W正是這樣一種發(fā)明,,把握著“集體意識”或“分散網狀智慧”的密碼,“是我們集體思想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