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以來,,美國的文化版圖——時尚,、藝術、音樂,、設計——每隔20年都要發(fā)生一次劇烈的變動,。進入新千年后,,盡管技術和科學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時尚卻裹足不前,,鮮有創(chuàng)新,。 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21世紀對世界的顛覆超過了過往歷史的全部經(jīng)驗,,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幾乎改變了世界的思維方式,。20年前的1992年,手機,、E-mail還是新鮮事物,,人們用磁帶或者CD聽音樂。CG動畫,?真人捕捉系統(tǒng),?那像是科幻片中的名詞。不得不說,,技術和科學徹底地改變了生活,。但奇怪的是,走在2012年的大街上,,人們從穿著上幾乎看不出來和1992年有什么本質(zhì)性的差異,。70后、80后,、90后,,他們的時尚觀似乎沒有受到科技革新的任何沖擊。 回想一下20世紀的任何一個20年,,幾乎每一個20年都是一個新的時尚時代,。流行服飾為特定的時代背景打下了鮮明的烙印。從1972年到1992年,,大胡子,、翻領、喇叭褲,、尖頭鞋,、雪茄是潮流的幾大關鍵詞,。在前一個20年,貓王式的嬉皮裝扮——皮夾克加卷腳牛仔褲的打扮蔚然成風,。你可以從任何關于這段歷史的影像資料中證實這個觀點,。1850年,幾乎沒有正經(jīng)的美國人留著小胡子,,到了1870年,,留胡子成為了男人的必需品,但是1900年,,這種風尚又突然消失了,。 就建筑而言,紐約上個世紀30年代的標志——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迥異于上世紀初的伍爾沃思大廈和中央車站以及50年代的西格拉姆大廈和聯(lián)合國大樓,。電影也是如此,誕生于50年代的《魂斷藍橋》,、《桂河大橋》,多么鮮明地區(qū)別于30年代的《一夜風流》和《大飯店》以及70年代的《發(fā)條橙》和《柳巷芳草》,。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歷程也是清晰可見,,1992年的Sir
Mix-a-Lot、1972年的Neil Young,、1952年的Patti Page以及1932 年的Duke
Ellington,,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足以成為那個時代的流行符號。 反觀最近的20年,,從2012年和1992年,,你會發(fā)現(xiàn)風尚居然一成不變。藝術和時尚正在原地踏步,。Lady
gaga取代了麥當娜,,Adele取代了瑪利亞·凱利,偶像特質(zhì)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而一直以來,,牛仔褲、套頭衫簡直可以作為各個年齡段的制服,。 為什么會這樣呢,?《名利場》的專欄作家科特·安德森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大眾對永無止境的科技創(chuàng)新無意識的集體反應,,以更好地適應快速多變的生活方式。不過,,當人們完全適應了這樣的激烈變化,,一切又會復原,。時尚、設計,、潮流將會在2032年迎來巨大的改變,。 當然,商業(yè)目的也是時尚拒絕變革的重要原因,。規(guī)模越來越巨大的時尚產(chǎn)業(yè)需要尋求穩(wěn)定和可預測的盈利方式,,太劇烈和快速的變化風格將會提高商業(yè)運作的風險和投入。稍有不慎,,其代價將是昂貴和不可承擔的,。在上個世紀早期,因為時尚業(yè)的體量和制作模式相對較小,,所以更善于求變,。而今天,如果要推出藍色牛仔褲的替代品,,那么Old
Navy或是LEE將會陷入極大的困境,。資本主義拒絕創(chuàng)新的考量,是商業(yè)而非時尚本身的需要,。對于價值數(shù)億美元的企業(yè),,任何變革都將是危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