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最近的火爆銷售行情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幾十億的銷售規(guī)模一天之內便全部賣完,,部分預期收益較高的產品甚至不到一小時便被搶購一空,很多用戶為了能夠認購成功,,甚至動用網銀渠道展開“秒殺”,。然而短期理財產品是否真的如銀行所說“不存在風險且收益極高”,?
別高估短期理財產品的高收益
去年開始,王偉松就在計劃買房了,,可是限購令一出,,北京樓市成交陷入冰點,,他預計不出三個月房價一定會有所松動,目前能做的就是等待時機,。
幾十萬的購房款就這樣靜靜的躺在銀行里,,他不敢做長期投資,炒股買基金又畏懼風險,,定存利息又太低,。正當時,各家銀行都在力推短期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告訴他,,這樣的產品只需投資十幾天就可以,年化收益可以達到4%以上,,雖然不是固定收益產品,,但是該行在運作這類產品的歷史經驗中,不存在失敗的記錄,,到期都能兌現預期收益,,可以放心投資。
王偉松說:“我想自己存款超過50萬元,,存十幾天就有7800元的收益,,求之不得�,!彼⒓丛诳蛻艚浝淼耐扑]下,,選定了一款14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3.9%,,認購總金額20萬元,。
半個月后,王偉松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讓他高興的是,,該產品確實兌現了預期收益率,可是算算金額卻讓他大失所望,,原來4%的年化收益能帶來的現金回報才300元,,他一度以為是銀行計算失誤,最后明白還是自己被“天花亂墜”的預期收益率沖昏了頭腦,。
王偉松購買的理財產品,,14天的年化收益率為3.9%,投資20萬元,,實際上能得到的收益金額是200000×3.9%÷365×14=299元,,而不是7800元。
真空地帶讓預期高收益縮水
也許你對如何計算年化收益十分熟稔,,但有一個可能蠶食短期理財產品高收益的地帶你很可能還沒有注意到,。記者調查發(fā)現,,理財產品到期日和到賬日之間存在一個清算期,不計利息,,形成了一個投資者很少留意的“真空地帶”,。
民生銀行[5.51 2.61%
股吧]理財經理表示,理財產品一般都有募集期,、起息日(收益起算日)、到期日和清算日及支付日幾個關鍵日期,。只有從起息日開始,,才真正計算產品收益率,起息日一般為募集期結束的第二天,。而到期日和到賬日之間一般屬于銀行清算的時間,,一般為2到7個工作日不等,主要視產品的設計和中間的操作環(huán)節(jié)而定,,遇上雙休日,,還要順延。在這一段時間,,資金并不在投資者的銀行賬戶中,,因此無法計息。
看似只是區(qū)區(qū)幾元的活期利息損失,,可對于本身投資期限就短的理財產品而言,,如果資金量較大,投資收益縮水的情況便會比較明顯,。
以某銀行3月5日發(fā)行的20天的理財產品為例,,產品說明標注起息日為3月8日,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6%,,最遲不晚于產品到期日后第4個工作日支付,,從產品募集發(fā)行至最后的本息到賬,總的資金在途時間最長達27天,,比產品的投資期限超出了7天時間,。在這段時間內,4月23日至4月28日資金沒有收益回報,。經過“真空期”的分攤,,這款產品的收益率顯著地被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