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的理財產品“預期高收益”沒有等到,,迎來的卻是“零收益”甚至“負收益”,。投資者對理財市場亂象的抱怨時有所聞,相關專家表示,從目前投資者投訴情況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運作信息不夠公開透明,,設計上也存在瑕疵,;也有投資者抱怨稱,,銀行不斷向客戶推銷各種理財產品,,而客戶經理水平參差不齊,售后服務差,;還有投資者反映部分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條款太過專業(yè),,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專家提醒,投資者在購買比較復雜的理財產品前,,對該款產品的設計一定要有直觀認識,,這對日后一旦糾紛發(fā)生后的維權,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會保留證據(jù)
與一般的消費維權類似,,投資理財維權也要靠證據(jù),特別是在購買前,、購買中,以及糾紛發(fā)生之后要及時搜集證據(jù)�,,F(xiàn)在許多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其推銷廣告都是吹得天花亂墜,有些外資銀行甚至會在客戶下班時候打電話請客戶吃飯,,還不定贈送小禮物,,態(tài)度非常熱情。中資銀行也會在柜臺上放上眼花繚亂的宣傳廣告,,將一些明明是保險類的理財產品“粉飾”為銀行理財產品等,。
市民在去銀行辦理業(yè)務時一定要注意“擦亮眼睛”,弄清楚自己是和誰在簽訂合同,,合同的條款都有哪些,。上海市經建律師事務所方善法律師表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買理財產品時,,無論是客戶經理的口頭推廣,,還是宣傳廣告的慷慨“承諾”,都要想辦法保留下來,。特別是許多當初的承諾在理財合同中都是沒有的,,而這恰恰是吸引許多人購買產品的重要原因。投資者為了保護自己,,不妨可以通過錄音以及照片等形式固定這些“承諾”,,以便在日后能夠舉證。此外,,在理財產品存續(xù)期的時候,,投資方往往會因為產品凈值的變化而與客戶進行交流,這些非書面的交流,,也應該通過法律認可的方式保留下來,。
維權從頭做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普通投資者買銀行理財產品,、投連險,、基金這類高風險產品,,賠了只能自認倒霉。投訴到消協(xié),,由于購買理財產品屬于個人投資行為,,消協(xié)一般不會受理;投訴到銀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這些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部門通常都會責令銀行、保險公司自查,,而投資者的損失是無法追回的,;告上法院,投資者當初購買理財產品時都會簽訂合同,,很難證明自己在簽合同時被蒙蔽,。因此,要想維權,,還是應該從頭做起,。
根據(jù)中國銀監(jiān)會的相關規(guī)定,目前各大銀行在向客戶在做理財規(guī)劃前他們會給客戶做風險測試,,并會根據(jù)客戶自身的實際情況,,量身訂做理財規(guī)劃。此時一定要準確填寫自己的信息,,這樣客戶經理才能選擇適合你的理財產品,。除了理財產品之外,在購買保險類理財產品的時候,,因投保者沒有如實告知而產生的糾紛也越來越多,。很多人因為身體不好或者生過一場大病而決定購買健康保險,而在保單填寫內容中,,有一項是要求客戶如實告知自己是否有得過某些疾病,。一些客戶擔心被保險公司拒保而隱瞞了實情,或者客戶雖然向保險代理人進行了咨詢,,代理人為了拉進業(yè)務,,也會勸客戶不要如實告知。但事實上,,一旦客戶生病接受治療,,保險公司會查閱該客戶的以往病歷,一旦發(fā)現(xiàn)有相關既往病史而該客戶在投保時沒有如實告知,,保險公司就會以該理由拒絕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