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奧斯卡,,又是一次世界電影文化“會戰(zhàn)”。無驚無險,,當(dāng)?shù)貢r間2月27日,,《國王的演講》終成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則由丹麥影片《更好的世界》獲得,。以東方文化為背景的電影又一次缺席“小金人”盛典,,值得人們思考。
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電影文化亦然,。奧斯卡本來就是西方電影文化的“主場”和“秀臺”,東方文化背景的影片在這一場合的缺席,,恐怕在相當(dāng)長時間內(nèi)還無法改變,。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持不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增強(qiáng)東方文化產(chǎn)品的影響力,這才是人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國王的演講》和此次“沖奧”提名失敗的三部華語影片《唐山大地震》《艋舺》《歲月神偷》講述的都是時代大背景下人的奮斗和掙扎,。不同的是,《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如何戰(zhàn)勝自我生理缺陷,,撐起國家崛起之大梁,,振奮鼓舞之情貫穿始終;三部華語片無一例外地努力重塑集體懷舊記憶,,無論是《唐山大地震》的地震余痛,,還是《艋舺》的青春悲情,抑或《歲月神偷》的家庭浮沉,都發(fā)生在時代震蕩中,,又湮沒在歲月流逝中,傳達(dá)樂觀信念的同時,,也透露些許無奈,。
著名學(xué)者梁漱溟曾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xué)》中說,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就在于思想的路向不同,,前者屬“靜”,,以意欲自為、調(diào)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而后者偏“動”,意欲向前,,人生態(tài)度更為主動和積極,。不難看出,與《國王的演講》一樣,,獲得本屆奧斯卡青睞的影片,,包括《更好的世界》《社交網(wǎng)絡(luò)》《黑天鵝》《斗士》《冬天的骨頭》等,都不約而同地表述著主動,、積極的精神,。而東方電影文化秉持了“靜”的格調(diào),從根本上有別于西方,,要想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或許要另辟蹊徑,或許還需要耐心等待,。
想來,,2001年,李安導(dǎo)演的《臥虎藏龍》在華語影片中首開先河,,獲得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nèi)的四個奧斯卡獎項,。該片成功的秘訣,也許就在于采用了西方觀眾較為能接受的電影語言講述中國倫理道德,,特別是用東方風(fēng)情和武俠動作來征服西方眼球,,用“動”烘托出“靜”,用西方式的沖突表現(xiàn)東方式的中庸和隱忍,,既滿足了西方觀眾的獵奇心理,,也闡釋了東方的文化精神。今年試圖“沖奧”的三部華語片,,講述的故事雖能為華語地區(qū)觀眾感同身受,,卻不足以消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打動不了“小金人”。
其實,我們無需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評判口味,,但需要以包容,、自信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分享和交流。再深刻的作品,,觀眾看不懂也是枉然,。東方內(nèi)涵加西方外衣,也許是全球多元文化時代可以被廣為接受的最佳組合,。就像《國王的演講》中的喬治六世,,不僅戰(zhàn)勝了自己的語言障礙,也克服了對公眾苛刻評論的畏懼心理,,最終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