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打著“抗通脹”旗號的理財產品正成為各大銀行的新寵,。
然而,隨著一些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的業(yè)績不斷傳出,,人們不禁懷疑,,這些“抗通脹”理財產品是否真正能跑贏通脹,?
通脹預期加劇銀行緊趕“理財潮”
國家統(tǒng)計局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紀錄,。在節(jié)節(jié)攀高的物價壓力之下,不少人不得不選擇將儲蓄搬家,,尋找收益更高的資金投資收益渠道,。
不少銀行也抓住這波理財熱的風潮,開發(fā)各式各樣的“抗通脹”理財產品,。尤其是在美元加速貶值的情況下,,黃金的避險功能愈發(fā)凸顯,受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青睞,。在此背景之下,,各銀行均推出了多款與黃金等大宗商品掛鉤的理財產品。
外資行中,,東亞銀行發(fā)行了“步步為盈1”抗通脹金屬投資保本產品,,掛鉤的大宗商品為鈀、鎳,、鉑,、銅等,;恒生銀行也推出“節(jié)節(jié)勝黃金掛鉤保本投資產品”和“節(jié)節(jié)勝商品掛鉤保本投資產品”。不僅如此,,銀行另類投資品——“期酒”也進入投資者的視野,,成為高端投資新貴。
采用“嵌入蝶式期權”設計產品復雜性漸增
近期有銀行稱,,幾款新推出的“抗通脹”理財產品極受追捧,,甚至出現了在當天網銀上“秒殺”的情況。然而,,如此受追捧的理財產品是否真能獲得較高的預期收益,,受到不少顧客的質疑。
在某外企工作的白小姐此前曾購買一款“鉚牢”黃金的理財產品,,但是卻得到了零收益,。她向記者訴苦,,“真是沒想到,,黃金漲得這么好,和黃金掛鉤的理財產品收益卻這么差,�,!辈糠滞顿Y者也有和白小姐類似的經歷,他們發(fā)現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只是“看上去很美”,,一腔高漲的理財熱情遭遇一盆“冷水”,。事實上,在已到期的產品中,,荷蘭銀行發(fā)行的一款“雙區(qū)間觸發(fā)”黃金掛鉤結構性投資第一期產品就遭遇了零收益的尷尬,。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王增武博士介紹,“掛鉤資產類理財產品多為結構性產品,,這類產品雖然緊跟國際大宗商品指數走勢,,但因為在其中嵌入期權,收益計算情況并不如傳統(tǒng)理財產品那么明朗化,,所以讓投資者感到迷惑,。”
王增武解釋,,目前市場中,,許多理財產品都是嵌入蝶式期權,這給產品設置了一個區(qū)間,,當黃金價格在這個區(qū)間內小幅波動時可根據金價的高低獲得對應的收益率,,但到金價漲幅過大,突破這一區(qū)間,,反而只能給投資者本金回報,。
投資者需全面了解潛在風險銀行應加強信息披露
理財產品究竟是“抗通脹”的利器還是陷阱,?投資者應該如何在通脹時代“看緊”自己財富的同時又能讓錢生錢呢?專家建議,,對于這些預期收益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大家不要沖動,購買前一定要冷靜分析,,務必看清說明書條款,。
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指出,投資者首先要理解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結構,,其次有風險意識和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銀行方面也應加強產品信息的披露,讓投資者全面及時地了解理財產品的潛在風險和收益,。
“其中,,產品的贖回限制條款需要加強認識,”方瑞提醒投資者,,“例如,,若要提前贖回理財產品,不僅需支付較高的贖回費,,而且在1-2個月的特定日內才有一次贖回機會,,這兩項限制不僅降低了收益率也增加了投資者不可控的風險�,!�
招商銀行高級理財客戶經理金蕾認為,,短期或者超短期理財產品適合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喜好快進快出交易的大額投資者,。比如平時依靠炒股理財的投資者可以利用休市期間,,購買7天的超短期產品,以盤活閑散資金,。但若是資金有限,,投資這類產品意義不大。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梁大偉指出,,超短期的理財產品,,勝在流動性,卻難獲取高收益,。不如用時間換取空間,,通過價值投資獲得長期、穩(wěn)健且相對更高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