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nèi)地的買家們正在世界藝術(shù)品市場上異軍突起。
今年,,世界兩大拍賣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在中國內(nèi)地帶來規(guī)�,?涨暗念A展活動,,甚至安排了很多符合中國內(nèi)地藏家口味的拍品和專場,如古董玉石,、中國書畫,、高檔珠寶、紅酒名表等等,。無論是紐約,、還是倫敦,各類藝術(shù)品博覽會也都免不了盛情邀請來自中國的“采購團”,,或者干脆把預展搬到中國……
“最近幾年,,我們來自中國的客人增加了4倍,,但是他們所購買藝術(shù)品的價格則上漲了十倍以上,�,!碧K富比亞洲區(qū)主席黃林詩韻(Patti
Wong)告訴記者。
當被問起對大陸買家的印象和感覺,,一位國際著名拍賣公司的高層曾向記者講述他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一位山西買家在預展時看中了一幅古畫,于是辦理了電話委托,。拍賣當天,,這位高層親自撥通這位委托人的電話,,隨時征求他的意見,,并代為報價,。
這幅古畫是難得的精品,,所以開拍后報價步步升高,,500萬,、550萬,、600萬……這時,,電話里傳來山西買家不耐煩的聲音:“別浪費時間了,,直接報1000萬,!”這位高層以為聽錯了,,又重新問了買家一遍:“您確定是1000萬嗎,?”對方回答果斷:“對,快點拍下來吧,,真麻煩,!”
沒想到,,1000萬的叫價之后仍然有人跟進:“1100萬,、1200萬……”這位高層不斷地把最新報價轉(zhuǎn)告給買家,。這時,,電話里的山西客戶更不耐煩了,,大聲嚷道:“報2000萬,買個東西還要這么麻煩,,我這還和人吃飯呢,!”
兩分鐘不到,一筆幾千萬的交易就完成了,。
在中國藏家的推動之下,,不僅使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成為當下全球為數(shù)不多的“活躍”市場,甚至帶動整個世界的藝術(shù)品市場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中國買家為何突然對藝術(shù)如此感興趣,?而且行業(yè)內(nèi)幾乎形成了共識:中國買家只要最好的,或者說最貴的,。
愛則藏,,本與價值無關(guān)。但是中國的藝術(shù)品收藏者們往往夾雜著別樣的訴求,。
“老買家大多是古董商人或者是純粹的收藏家,,他們以此為業(yè)。但是,,新買家們大多是做實業(yè)的,,出于投資目的才進場的,。”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告訴記者,,“股市長期低迷和房地產(chǎn)市場不確定性的增加,,也使得大量沒有更好出入的資金進入藝術(shù)品市場�,!�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超額的投資回報率,。雖然中國的藝術(shù)品市場發(fā)展歷史還不足二十年,,但是它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奇跡,則是股市,、樓市等其他領域都無法望其項背,。十年前幾十萬元一幅的“齊白石”,今天可能已經(jīng)上千萬了,。不僅中國書畫,,瓷器、古玩,、珠寶,、當代藝術(shù),幾乎都不停上演著暴富的傳奇,,兩年翻一番,、三五年翻十倍的“傳說”不停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jīng)。
藝術(shù)品往往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會越來越少,。一句“這個東西再也不會有了”總是能成功撬開買家的錢包。但也并非“囤”什么都可以賺錢,。
“臺灣有兩位非常著名的老輩收藏家,,10年前,一個花了一個億人民幣收藏中國書畫,,以齊白石,、張大千為主;而另一個則花了一個億美金收了一些世界頂級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但是到了今天,,前者手中的藏品至少能賣10個億人民幣,而后者可能還賣不到兩億美金,�,!北本┛飼r國際拍賣公司副總經(jīng)理尤永告訴記者。
而相對于書畫,、瓷器,、古玩,、當代藝術(shù)等,保值增值功能更加穩(wěn)健,、沒有太多貓膩,、也最容易看得懂的珠寶成為最近幾年最受藏家們追捧的門類之一。佳士得,、蘇富比的珠寶拍賣,,幾乎都遭遇是瘋搶的架勢,而且中國買家一路從香港搶到了倫敦,、紐約,。
“從長期看,珠寶的價格一直是持續(xù)上漲的,,幾乎沒有大起大落,,因此保值性更好。但是,,兩三年就翻倍也不大可能,。”一位專門收藏珠寶的藏家告訴記者,,“一枚幾千萬的戒指,,揣兜里就走了,套現(xiàn)也相對容易,�,!�
雖然收益率很高,但是“囤”藝術(shù)品的門檻也很高,,因此從來都是有錢人的游戲,。而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買對了,,只是多了一份談資,;如果買錯了,那更會成為最喜聞樂見的新聞,,帶來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