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困局“根子在國內”
 |
資料照片 | 有業(yè)內人士說,,發(fā)展需要付出代價,超速發(fā)展更要付出額外的代價,。像中國鐵礦石進口“一國兩價”這樣的先天制度缺失,其造成的“額外成本”也只能由我們自己來彌補,。固然,礦價“雙軌”引發(fā)了腐敗尋租,,其中不乏炒作和囤積居奇,,其中肯定存在“虛假的繁榮”,但“你不可能要求別人主動為你擠除泡沫”,,別人不會為你的額外成本“埋單”,。中國鋼鐵業(yè)發(fā)展中一系列的“軟肋”,必然會反映到礦價之中,,“作為成本來倒逼制度的改革”,。 中國鋼鐵企業(yè)當然有權對三大礦的“傲慢”表達憤怒,這種憤怒甚至廣泛存在于全球鋼鐵業(yè)內,。在三大礦把“定價合約短期化和價格漲幅接近翻番”這兩項“強硬”訴求推出后,,歐鋼聯以前所未有的嚴厲口氣指責三大礦涉嫌定價壟斷,要求歐盟監(jiān)管部門對其行為進行調查,。日韓主流鋼廠雖然率先接受了季度定價,,但依然表達了“后續(xù)希望重新回歸年度定價”的愿望。中鋼協相關負責人曾對記者說,,礦價談判不能“一口價”,,像最后通牒似的,“硬要我們接受”,。寶鋼集團負責人也表示,,三大礦憑借目前的強勢,在季度定價中,,對依據什么指數,,數據如何采集,如何參照,,都不討論,,“今后市場變化了,會得到回報的”,。 但是,,“話語權”不是在“憤怒”中獲得的,而是要靠現實的力量來支撐,,用寶鋼前董事長謝企華以前說過的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圍繞鐵礦石談判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況盡管錯綜復雜,但其最核心的基本線索還是供求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國內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混亂,直接影響了鐵礦石市場供求關系的“清晰表達”,。礦石談判的困局,,“根子還是在國內”。此次,,中鋼協與五礦商會聯手出臺了三項整頓措施:進一步嚴格進口資質審定,;實行礦石一級代理制,不得進行二次貿易,;建立礦石進口及流向的備案制度,,確保礦石進入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的鋼鐵企業(yè)中。 這是關乎行業(yè)信用的問題,。在多年的礦石談判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有趣”但嚴肅的問題:國內業(yè)界幾乎每年都會以“整頓鋼鐵業(yè)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理順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措施作為談判“砝碼”,,但最后實際的運行數據與之卻是大相徑庭,鋼產量連創(chuàng)新高,;淘汰落后往往成為擴充產能的“變相路徑”,;鐵礦石貿易資質管理、嚴格實行代理制也還停留在“行業(yè)自律文件”中,。這樣的“反差”,,直接影響到礦價談判的成效。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現在到了對中國鋼鐵業(yè)“下大判斷”的時候了,,不要用“套語”替代真實的評估。這樣才能順應現實,,解決問題,。 冶金工業(yè)規(guī)劃設計院院長李新創(chuàng)等專家曾在一次研討會上說,在實施鋼鐵業(yè)“十二五”戰(zhàn)略規(guī)劃編制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很難回答,,但必須認真思考,比如,,為何年年喊鋼鐵業(yè)產能過剩,,國內鋼產量卻從1億噸迅速擴張到近6億噸;為何淘汰落后這樣艱難,;為何民營鋼鐵企業(yè)發(fā)展速度較快,,與大型國有鋼廠之間的市場利益關系如何協調,等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行業(yè)的一些根本性戰(zhàn)略方向,,只有在大方向上有把握了,,才能在礦價談判這樣的具體操作中尋找到有效的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