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長途跋涉,,坐了幾千公里的火車或飛機,,然后再轉汽車,,總算趕在除夕夜前回到家,,跟父母一道吃上年夜飯,,卻在飯桌上忙著刷微信,、搶紅包,、發(fā)微博,,顧不得跟父母多說一句話,。還有些人在小長假跟老同學聚會,,驅車幾百公里回到故鄉(xiāng),見面沒說上幾句,,注意力又轉移到手機上去了,。
這是一個分心的時代,。2006年,美國人創(chuàng)造了“惑怒”(pizzled)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們遭到手機玩家忽略,、輕慢的困惑與憤怒感受。但在現(xiàn)在,,除了老人,,人們已經見怪不怪�,?茖W家對這種情況提出警告,,因為人大腦內的社交和情緒回路需要通過真人間的交流來得以完善,沉迷于電子產品改變了人對交流方式的理解和習慣,,降低了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這就是為什么而今的年輕人不太善于與人面對面進行交流,看書也實在看不進去,。
有人可能會認為,,較低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與人漫無目的瀏覽資訊所花更多時間是一致的,,這使得人所能獲得的信息總量并沒有下降,,而且網絡時代的信息生產也在努力調整方式,降低深度,,增強可讀性,,讓人更容易根據信息標注出的標簽、關鍵詞達成理解,。真是這樣嗎,?
全球暢銷書《情商》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研究院,、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丹尼爾·戈爾曼在其所著的新書《專注》中,向讀者闡釋了為什么當下人們仍必須重視專注,、專注力,,以及缺失專注力的后果、訓練提高專注力的方法,。
丹尼爾·戈爾曼指出,,很多關鍵能力都建立在專注力基礎上,包括自我意識,、同理心,、學習能力等。這些是個人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關鍵要素,,并未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改變,。事實上,專注力受到的干擾越多,,人的行為表現(xiàn)就越差,。而今無論是政府單位等公共部門,還是企業(yè),,都通常采用容納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辦公室,,如果上班族不懂得對自己的工作保持專注,無法忽略排除干擾,,很難完成工作,,即便勉強為之、應付了事,,也會有很大概率出錯,。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研究發(fā)現(xiàn),專注力高度集中時,,前額葉皮層的關鍵回路與意識指向的目標達成同步,;反過來,當人們沒有保持專注時,,同步現(xiàn)象就會消失,。習慣于通過電子產品和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完成學習的當代人,,學習能力有所下降的重要標志就是,,因為專注力很難達成集中,因而只能通過較淺的關注和理解水平去完成學習,,最終只能達成蜻蜓點水般的學習,,認識停留于表面,。
問題隨之而來,,人們在一些關鍵時刻,竭力保持專注,,但越是如此,,越容易犯錯。難道專注會導致相反結果嗎,?丹尼爾·戈爾曼在書中分析指出,,人的意識分為自上而下意識(自主性意識)、自下而上意識(潛意識,、自覺意識),,長期專注于某些行為會積累習慣,從自上而下意識演化為自下而上意識,,讓人可以在放松的潛意識狀態(tài)下高精準地完成目標,。相反,,如果僅僅將執(zhí)行任務的要求放在自上而下意識之上,壓力過大,,會導致專注力超載,,削弱心理控制能力,從而引發(fā)行為失調,。
專注不夠,、頻頻分心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而壓力過大,、專注力超載也非常常見,。丹尼爾·戈爾曼建議,人們可以長期定期做些遠離壓力源的活動,,到公園,、森林等地段散步,還可以嘗試冥想,,來恢復專注力,。
書中第二、三,、四部分分別就人的內在專注,、對他人專注、外在專注作了探討,。內在專注需要建立在善于自省的基礎上,,經常性進行換位思考,并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對他人專注則應從提高識別他人情緒信號的能力做起,,過渡到善于把握他人的心理體驗(增進同理心),增強社交敏感性,。外在專注與系統(tǒng)思維相聯(lián)系,,需要擺脫刻板印象,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訓練提高專注力是可行的,,關鍵在于以怎樣的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丹尼爾·戈爾曼贊同“1萬小時定律”,,但同時指出,,機械重復的訓練往往意義不大,訓練過程中必須不斷思考并改進方法,。他在書中以部分視頻游戲為例,,分析指出這些游戲有助于訓練人特別是兒童的專注力。書中還提供了工作中的正念訓練等有助于改善人的專注力水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