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湯姆·米勒 出版: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 |
作為一名在中國扎根十多年的西方記者,,湯姆·米勒早就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通”,他的文章資料翔實,、文字親切亦不乏見解,。湯姆在中國的這十多年,,見證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原關貿總協(xié)定)后又一輪高速增長期,同時也是城鄉(xiāng)發(fā)展非對稱性增長的時期,。湯姆寫作本書是基于“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預計將達到十億”這一命題,本質上還是對城鄉(xiāng)發(fā)展問題所引發(fā)的思考,。
湯姆羅列了諸多現(xiàn)實素材,,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xù)高燒,,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全國上下掀起一股造城熱,,隨之而來的是,一些空蕩的“鬼城”開始浮現(xiàn)——一方面急于進城的農民買不起房,,另一方面諸多“鬼城”空置現(xiàn)象突出,。
湯姆偏重于所熟悉的城市現(xiàn)象寫照,實際上,,“空洞”現(xiàn)象在許多農村地區(qū)同樣十分突出,。隨著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地區(qū)難以逆轉的潮流,許多村莊僅剩老弱病殘,,由此導致極其突出的“空村”現(xiàn)象,。
空的村,空的城,,這些都是發(fā)展扭曲的寫照,。稍加解讀還可發(fā)現(xiàn),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后,,并沒有成為城市“光榮”的一員,。他們在勞動收入、社會保障等與城市戶籍居民無法相提并論,。他們在城市里的收入大都比農村高得多,,但這種距離障礙也會疏遠他們與老家家人的情感交流,。
突破城鄉(xiāng)“二元”戶籍政策,,這是所有研究中國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著作均會提及的話題,湯姆顯然也關注到這一癥結,。取消戶籍差別政策是大勢所趨,,困難在于,數(shù)十年來依附在傳統(tǒng)戶籍政策上的差別化需要更多配套政策解決,。換言之,,戶籍改革需要經濟支撐,,否則大量進城農民將會被坐實在城市底層,形成新的貧民階層,。
目前的城鎮(zhèn)化,,城市普遍做法要么傾向于“掐尖”(擇優(yōu)“錄取”高學歷或高收入農村人口),要么通過農用地變性,,實現(xiàn)農村人口戶籍身份的轉變,。如果城鄉(xiāng)“二元”戶籍政策徹底松綁,更多農民將進入城市,,他們不可能像過去的那些農民那樣為城市提供更多的資源,,以換取身份的轉變。這也意味著,,城市必須為反哺農村做出更多貢獻,。但時下的政績評價機制并不能提供有力支撐。許多城市寧愿把大筆資金投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拉動GDP,,而非用于安置進城農民工�,?梢�,,城鄉(xiāng)“二元”戶籍政策的破局,不僅要從權利角度進行新的改革,,還必須從經濟角度做好制度性安排,。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因城鄉(xiāng)“二元”政策暴露的問題早就浮出水面,。數(shù)年來,,圍繞這些問題各界均給予過高度關注,也提出大量極具價值的建議,,比如試驗農村宅基地流轉,,改革不合理的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制度等。筆者倒覺得,,改革城鄉(xiāng)“二元”政策不應老是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唯有加強頂層設計,,痛下決心,,才可能在陣痛中迎來新生。當然,,這樣極可能影響傳統(tǒng)的GDP政績評價模式,,對于那些擅長在GDP上做政績文章的地方而言,抓什么,怎么抓,,如何評價,,這或是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