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這個名字,,想必對于經常關注財經新聞的朋友而言,不會感到太過陌生,。羅奇曾經長期擔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亞洲區(qū)主席,,經常就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中美貿易關系等議題發(fā)表觀點,。這位華爾街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長期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并悲觀判斷經濟全球化前景,。盡管羅奇的觀點在華爾街、美國甚至中國都顯得曲高和寡,,但他的判斷卻一次次應驗,,比如在“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之時,他就堅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甚至要比美國更為良好,,短期內也看不到會讓中國經濟剎車的關鍵障礙,。
羅奇離開投行后,到耶魯大學任職,,任該校全球事務與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他的新作《失衡:后經濟危機時代的再平衡》直面當下全球經濟最重要、最敏感的議題,,中美兩大經濟體如何擺脫此前形成并固化的失衡依賴模式,,建立兩國經濟再平衡,并以此為基礎重塑經濟全球化框架,。
那么,,為什么中美必須實現再平衡?這個設問也可以表述為,,兩國無法實現再平衡的后果,,是什么?羅奇在書中第十章就此作了一番推演:在2014年冬天或者稍晚的時候,,中美貿易摩擦等各項壓力議程引爆矛盾,,美國將可能首先以中國操縱匯率政策為由,對華發(fā)起貿易戰(zhàn);這必然會引發(fā)中國效仿進行反報復,。接下來在美國將帶來貨物出口迅速下降,、中國進口商品在美零售價格迅速升高,由此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將受重挫,。美國進一步加大反華貿易制裁力度,中國將以拒絕繼續(xù)購買美國國債,,以及出售現有債券作為反制,,美元的崩潰缺口就此打開……而在中國,美國消費疲軟會傳染至世界其他經濟體,,中國出口會因此迎來雪崩式滑坡,,失業(yè)飆升和社會緊張在所難免。中國經濟的放緩,,對于已經嚴重依賴中國內地市場的日韓兩國及中國臺灣來說,,將迎來徹底的滅頂之災。那些位于中國資源供應鏈上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加拿大等國,,也將步日韓后塵而長期蕭條。
簡言之,,中美無法回避再平衡問題,,現有的失衡局面若是延續(xù)下去,不論對于兩國,,還是世界其他各主要經濟體,,后果都是無法承受的。
在談論如何實現再平衡之前,,必須清楚中美失衡依賴模式怎樣形成,,以及該模式會發(fā)生自我固化�,!妒Ш猓汉蠼洕C時代的再平衡》一書就此進行了翔實的回顧,,試圖剖解其中謎題。大蕭條之后,,美國政府在經濟中的介入程度越來越深,,大量的公共開支不僅形成了公共債務,還開創(chuàng)了這方面的開支路徑,,在議會民主的框架下很難壓縮,,更不要說取消,。而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促成了美國經濟的輕型化,、金融化轉型,,制造業(yè)等傳統(tǒng)產業(yè)的大量崗位被外包到海外,這為美國帶來了持續(xù)的經濟繁榮,。但美國的經濟繁榮、繁榮神話,,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事實上扮演了世界工廠,承攬了美國等海外市場大部分的商品需求,,貿易盈余又回流到美國,。兩國的失衡依賴模式由此結成。羅奇指出,,兩國各自都需要對方來促進自己的經濟增長,,“美國貪婪的消費者需求下是充滿泡沫的資產和信貸危機。同樣,,外向型的中國生產模式是以美國消費需求中的虛假利潤為‘養(yǎng)料’的”,。這一模式頗為穩(wěn)定的持續(xù)到了2008年。
書中用了三個章節(jié)來對比討論中國和美國在過去20多年里,,走向不同程度失衡的動力和領導力,。羅奇分別對比了朱镕基和格林斯潘、溫家寶與伯南克,、中國的國家發(fā)改委與美國政府的經濟主管部門,,梳理分析了三組領導人物或機構的政策理念、行事方法和政策風格,,并指出了這些對中美兩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中國為什么會在匯率、貿易等多項經濟政策上,,成為美國熱衷指控的“替罪羊”,?羅奇分析認為,這首先要歸結為貿易逆差,,但問題又不僅僅限于此,,美國對其他順差國的批評和反擊相對溫和,偏偏為難中國,,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企業(yè)的新興力量和美國白領的日益衰落”,。出現“美國白領的日益衰落”,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務業(yè)全球化,,相比中國,,印度成為這方面的更大受益者,但中國卻不可避免成為最顯著的被批評者。羅奇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帶來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美在貿易逆差、匯率政策之外的服務業(yè)等問題上的矛盾還可能進一步加劇,。
關于中美貿易逆差,,羅奇認為很大程度上被高估了。他以翔實的數據和企業(yè)案例為據指出,,中美雙邊貿易數據中的中國附加值被嚴重夸大了,,事實上,外資企業(yè)在華開展的生產,、組裝和銷售業(yè)務,,中國從中分得的份額相當低微,美國隱性收益更大,。并且,,美國供應商事實上離不開中國技術穩(wěn)定、勞動力素質較高,、加工制造水平可靠的制造業(yè),。對于美國政界和企業(yè)界經常提及的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批評,羅奇同樣認為存在嚴重夸大,,且被過度政治化渲染,。
再平衡不可避免,但再平衡是可能實現的嗎,?羅奇預計,,中國的治理結構、權力模式背景下,,更可能率先啟動主動調整,,他對中共十八大以來的經濟結構化改革及反腐敗進程予以較高評價,認為反腐敗可以掃除阻礙深層次改革和轉型的障礙,。他也同時提醒指出,,在醫(yī)療保障、發(fā)展服務業(yè)和城市化等問題上,,中國的改革既要保證迅速又不能引起混亂,,難度不小。而對于美國,,羅奇認為,,美國企業(yè)界將最終通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而帶來的更高層次的“中國需求”獲益,還可能分享中國的服務業(yè)紅利,。當然,,實現這一點,,有賴于美國企業(yè)界對政界人士形成切實的約束,避免引發(fā)羅奇在書中所推演的雙輸局面出現,,并且,,中國也有必要加快服務業(yè)和部分壟斷產業(yè)的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