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lián)書店近日出版了一本由兩岸三地作者共同撰寫的《對照記@1963》,該書由臺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和深圳的胡洪俠三人共同創(chuàng)作,。他們?nèi)欢忌?963年,但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大為不同,。在書中,,他們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三十個共同的日常詞匯作為話題,三人就每個話題各寫一篇文章,,以各自差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寫出這些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并于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
 《對照記@1963》 作者:楊照
馬家輝 胡洪俠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
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該書繁體字版在香港,、臺灣同步出版,。
這本書來源于馬家輝的一個想法。這三人均是近年華人文化圈內(nèi)非�,;钴S的作者,,在兩岸三地的多個文化交流活動中相識相熟后,三人發(fā)現(xiàn)他們同為1963年生人,。這難得的緣分令馬家輝突發(fā)奇想,,他提議:“不如我們合作寫點文字,分別從兩岸三地審視自己生命所經(jīng)歷過的種種喜悅或不堪,,那既是個人回憶,,亦是集體歷史,寫起來和讀起來,,皆具趣味,。
”
這個三四年前就有的計劃直到2010年2月才在深圳
《晶報》以專欄的形式落實。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不可謂不難,,不但要激活三個年近半百的中年男人的青少年記憶,,讓他們吐露一些之前從未披露過的自己的事,有些還是相當私密的個人記憶,;其次,,選擇什么樣的主題詞才足以呈現(xiàn)兩岸三地的種種差異?三個華人社會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制度,、社會狀況、文化面貌的差異之大,,有時竟大得無法下筆,。比如馬家輝曾提出寫一期“英國女王”,胡洪俠和楊照都反對,,因為他們倆都無從寫起,。
經(jīng)過不斷的討論,,三人最終精選出三十個關(guān)鍵詞語,這些詞語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個人各寫一篇文章——單獨看某一個人的文章可能覺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對照起來看,,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既是書名的由來——雖然這個書名借用自張愛玲的《對照記》,,但作者之一的楊照說他們的這本書比張愛玲的更符合書名的文字意義——亦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為了配合該書新穎的結(jié)構(gòu),出版方三聯(lián)書店將新書發(fā)布會打造成了一場
“劇場秀”,,三個中年男人在導演的指揮下,,在多媒體、燈光,、道具舞美等多種戲劇設(shè)計手段的配合下演了一部四幕短劇,,將書中的精彩內(nèi)容還原,把對照從書里搬到了書外,。
楊照這樣說:
正因為在三個復(fù)雜牽扯,、既類似又微妙不同的社會成長,反而給了我和他們兩人之間,,濃厚,、直接的“同代感”。我無法用我的經(jīng)驗記憶去假想,、揣測他們看過什么,、聽過什么、想過什么,,我只能拿自己看過,、聽過、想過的,去跟他們交換,。和這本書的關(guān)系,,因而格外曖昧。作者的身份往往還不如好奇的讀者身份來得重要,�,;蛘咴撜f,寫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表達,、記錄什么,,而是為了知道家輝、大俠會表達什么,、記錄什么,,必須付出的苦勞代價。
馬家輝這樣說:
當天的一個小創(chuàng)意成為事實,,我心高興,,可是我又必須借引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一段書信自白求取原諒:“關(guān)于生平事跡,我是屬于克羅齊那一派,,認為作者價值在于作品(如果有價值的話),。所以我不提供生平事跡,不然就給假的,,再不然我會想辦法東改一點西改一點,。所以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盡管問我,我必告訴你,,但我絕不會告訴你事實,,這點你可以放心。
”而我希望,,楊照和胡洪俠都寫得比我老實,。
胡洪俠這樣說:
可以想象一下,分別出生在大陸,、臺灣,、香港的三位同齡人,聯(lián)袂完成一個通過回憶相互對照的寫作和出版計劃,,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嗎,?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論其他,,僅憑創(chuàng)意竟然能夠?qū)崿F(xiàn),且起始于深圳報紙專欄,、繼之以三地同時出版新書,,就用得上鐵道部前發(fā)言人的一句“名言”:這真是一個奇跡,。